我舅虽为普通人,但是他的行为中却拥有着一般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专注”。
有人常常说我与我的舅舅十分相似,我都无法理解,想不通。经过我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无非瞎扯淡)后,我终于理解了他们这样说我的原因了——那就是不果断。我的舅舅当面临一个单项选择时,常常不会给出他自己肯定的答案,经常先选这个再改那个,一个题都要思考很长时间,仿佛就像实验室中站立不动,双眼凝聚的居里,实现了孔子的“三思而后行”,只不过时间太长了而已。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词“宅”。这个词就是待在家里不出门的意思,我的舅舅就有点偏向这个。舅舅经常在家中一屁股坐在那松软的沙发上,里面的棉花被压下去造成一个坑,左手搭在沙发的靠背上,右手拿着手机,翘着他标准的二郎腿,悠闲的样子在那里看着手机。吃饭时,舅舅准备好餐具,打开手机靠在餐桌上,手上拿着馒头与筷子,双眼却盯着手机,他的瞳孔变得十分小,聚焦,眼球丝毫不动,不论他的身体在怎么动,他的眼眶始终属于手机,外人叫他都听不见,偶尔也只是回一句“奥,一会儿着”。舅舅总是容易专注于某一事物(在以前,舅舅可是比现在更加的宅: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等生理反应,其余时间就是在电脑面前,右手用鼠标在鼠标垫上滑动着,“吧唧吧唧”地点着屏幕上的那些游戏,左手习惯性的放在键盘上,电脑桌前总是放着一杯水,时不时地端起来喝几口,几乎一天都不出门,总说着“外面有没意思”),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高峰体验”吧,如此的专注,我何时才能成为他这样的人呢?
每年除了重要节日例如春节、国庆、暑寒假等,舅舅一般都会待在外地待着做着生意,而他最做的生意就是人们都经常忽略的一门生意——打饼。中国大地上以打饼为生的数千数万,做出的饼子得到好赞的也数千数万,可是像我舅舅这样“专注”于这门职业的人,不断追求创新的人却是很少的。
起初,舅舅除了整天宅在家里外就没有什么爱好了,打饼也是迫不得已。每次工作是都并没有什么好心情,虽说经常开心,打饼时很卖力,很勤奋,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可理会却不可言的那种心情,就像小学生每天去学校上学时那种心情,胜死忧伤却不是忧伤。因为时间的缘故,他的这种状态渐渐消失了,变成了是以为然的样子,就像现在的我。打饼的人当然是避免不了给家人做饼子,所以舅舅也给我们做了许多次饼子。随着次数的增大,我们对舅舅的鼓励也越来越多,随之舅舅对他的职业也有了另一番理解:自己已经不能有大事业做了,与其这样苟且着,还不如努力赚钱。
渐渐的舅舅就活跃了起来,做生意也比以前积极了,他那久违的笑容也再次出现在他的脸上。他摆脱了低层商人的情绪,升华到了大多人的情绪:无情绪。这种生活是很厌烦的,使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起初,舅舅为他在心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高兴,但是这种情况时间长了,他对此不满了,就像马克思说的:“当人的一个境界满足到一定程度后,他就会产生更高一层的欲望”。于是他就开始了创新。
虽说这是创新,但无非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之更加完美。我常常看见舅舅在他的工作台上,肩膀一起一伏,双手在按板上盘旋着,揉着他的掌中之面,是不是的撒点面粉。随后经过一系列专业步骤,大功告成,尝一尝,脸上泛着不满意的样子,于是继续做,改进。因为这个在舅舅手上浪费了许多面,但是也总有那么几次因为他研究出了比传统还要好吃的饭而高兴的像个孩子。不过值得吐槽的是,就有常常往饭里面加些奇怪的东西,试试新口味。舅舅常常沉迷于研究更好吃的食物而无法自拔,这又显露出了他从前与手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