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火了,火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人想一拥而上扑灭这团火。试问李诞火起来的原因有哪些?相信每一个无论关注他,还是对他嗤之以鼻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爱他的人透过了他的缺点 - 嗜酒、懒惰、迷茫、懦弱 -- 隔着冰冷的电视屏幕却还是抓住了他吝啬地只肯隐约透露出一点的对待人生的透彻和冷漠。这位打着188诗人标签的男孩仿佛小心翼翼地行走于两个对立面之间,一面对小丑的召唤伸出了手臂,但同时面对那扇门背后的喧嚣却只流露出了淡淡的神色。
李诞在2018年除了继续制作自己的吐槽大会3之外,参加了很多网红的综艺节目,相信圈了很多的粉也拉到了很多黑粉。我看的最全的只有《奇葩说5》。这档由马东策划,蔡康永和高晓松做导师的节目,捧红过无数的奇葩网络辩手。不知道是否这一期的新观众和我一样是冲着李诞来看《奇葩说5》的,我带着满满的欢喜来看他的调侃,只是为了想在开心这一件欢喜的寻求上顺便看一看是否有令人服气的观点。本身我并不太习惯辩论的氛围,其实就是不喜欢对任何事都据理力争的态度,觉得没有争论的必要,毕竟哪个平常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了争输赢只能允许自己执有单单一方的观点呢?可能有吧,我不是很理解。这期有很出彩的导师和一些奇葩们,比如表面上站队理智私底下却很调皮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咆哮兼具深情特质的欧阳超和率性讨巧的野红梅。
经济学教授和蔡康永老师在节目里的定位从第一集开始就很明确,节目组甚至怕康永哥节目里的软广不够硬,还特意在衣服上贴了‘情商课’的标签,在推销了情商课的同时也让不熟悉他的观众用眼睛就能想到康永哥开口前要说话的调性。如果不是这季更加吸引人的赛制,可能奇葩说不会涨这么多收视率,选手之间也就停留在彼此就辩题争论的节奏,观众的心理波动也不会随着队伍的压力越来越紧绷,越来越扩大。而几位导师中间,只有李诞的定位是最不清晰的,可能一开始节目组的设定是一个并不强势的捧哏角色,只要在严肃谈论观点和调节节目气氛之间稍稍起到点平衡作用。但作为主场的马东和高晓松等四位老手的权威和老练显然凌驾于李诞之上,常常轻轻松松就能化解场面上令人不适的尴尬或紧张。而相比较而言,习惯了做节目独来独往不需要在现场仔细揣度每一个人心理的李诞就显得十分手足无措,试图以鲁莽的笑场和稚嫩的打岔来掩饰这种尴尬,反倒将场上的重心不适时宜地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我认为《奇葩说》节目组出于好意不会想节目内容造成任何一位嘉宾在舆论上的压力,李诞的发言和镜头总之是逐渐地少了起来,前言不搭后语的评论、打岔配之以天生一副呱噪的烟嗓在严肃认真的辩论过程打到情感的高潮时插嘴尤其显得荒唐和难以理解。想必蛋总自己也默默地察觉到了,参加完节目录制后在回家坐车的路上刷着微博看到自己的微博粉丝数从一百万涨到了两百万,其中有一半却是在骂他今天说的什么JB话的时候,可能那原本冷漠的眼神也终于能流露出来。
我也是一个爱喝酒的人,体会过酒精下肚后那种令人亢奋起来的状态,身体逐渐催发出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对日常的状态越感到压抑,酒精越能毫无节制地释放对自己的束缚。那些会产生对微醺后的状态痴迷的人,因为打开过那扇让自己迅速开心起来、愿意无顾忌地和周围人亲近的捷径。网络对明星造成的压力的其中一种可能来自于过度关注和各种各样对人心的揣测。看过部分他上过的综艺节目,例如《饭局的诱惑》、《十三邀》、《奇遇人生》可能都会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他已经在试图想把自己的私下生活,美丽的女友,他脑海里一些真实的态度,与他在镜头前所表现的状态隔离开来,可能这就是他天真幼稚的地方吧。
镜头前的嬉笑和调侃成为一种压抑状态下经过处理的加工商品,由他这枚产品兼市场经理对观众心理的揣度生产出来。网友们给他贴上了诸如‘人间不值得’代言人的标签,可以想到,这不仅仅是别人给他的,也是他亲手给自己的生产出来并传播给大家的。因为他知道这能给他带来大家期待看到的他的样子,也才能给他自己带来相应的好处。毕竟以一个平常人的认知,网络上的内容就是拿来被消费的。沈玉琳在奇葩说第五季里说过一句大实话能很好的概括:‘我说真话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在说假(笑)话’。
既然李诞在三十岁成名之前已经看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没有任何理由要去可以揭露或者掩藏什么,只是我们从镜头里看到的那一些片段则是在经过了反复的演练,录制、剪切后镜头、导演和制片人让我们看到的碎片而已,甚至还只是海市蜃楼。而观众却还是有可能把一个人一时的观点,当成他一辈子都在执着的真实想法。这次所谓的热搜事件过后,我真心希望李诞如果赚够了,可以少参加综艺节目。能得到多少,可能失去的会更多。喜欢他的人,也并不希望他和黑尾酱自此彻底会变成两个面具背后的黑影了,毕竟作为普通人还是能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