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有一段剧情我一直非常喜欢,就是苏兄不满于越贵妃复位而背后谋划的朝堂论礼,为了这场论战他请出了宿儒大师,最终赢得这场论辩。后来在京郊相见时苏兄和周玄清老先生的对话也十分精彩,所以就这一段剧情我们来聊聊琅琊榜中的儒家、道家以及隐士文化。
一、周老为何隐居
周玄清老先生作为一代鸿儒,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备受天下文人朝野内外的敬重,可他居然十分的厌恶朝堂,甚至是非常的消极避世。缘由恐怕要从他的好友黎崇黎老先生说起。
他的好友黎崇老先生当年身居高位,是太子太傅。太傅是什么?太傅位列三公之一,是正一品,地位很高。不过太傅是一个虚衔,没有具体的职责,基本上都是负责教授太子,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当然虽是一个虚衔,但却非常重要,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深刻的影响太子。
而当年的太子是谁呢?祁王。想来黎老先生当年授课的学生都是这些核心权利集团的成员,日日听受周老先生的教化,祁王、景琰、林殊、霓凰成长为了光明磊落,有理想有抱负的好青年;而景桓和景宣则成为了只会阴谋算计的人。果然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会差异很大。。。。。。
黎崇被贬离京是什么事情呢?赤焰一案。
我想祁王是黎老先生一生的心血,祁王和林殊二人是他最喜爱和得意的学生,受自己多年思想的熏陶教化,他亲眼看着这两个孩子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光明坦荡,忠君爱国,为民所想。
这两个人有着自己的治世理想和抱负,眼看着他们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不想出了赤焰这件冤案。当年他一定屡次上书梁帝,为赤焰多次喊冤,但结果却是不但未能保下太子为林殊翻案,还发现朝堂的忠贞之士被杀了一批又一批。他该是怎样的心痛和不满,那不仅仅是痛失爱徒,也是自己治世理想的破灭,甚至是一生忠君报国的信仰的毁灭,所以离京时才会无限愤懑,再不愿过问朝堂事。
他的这份誓不回头,是对朝堂彻底的失望,赤焰一案,伤的是天下文人士子的心。此案之后,黎老离京,周老也就隐居了起来。
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榜虽是架空,可大的历史背景差不多还是落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非常浓厚的隐士文化,文人墨客出于对朝堂的不满而隐居了起来,比如非常著名的竹林七贤。而一个时代隐士太多则会被人认为是统治者昏庸无道,致使贤能之人没有得到重用。荀子就曾在《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天下无隐士就说明了已经“人尽其才”了。而隐居者较多,说明是朝堂出了问题,或者是用人机制出了问题。
二、周老出山的缘由
苏兄为何能够请出周老,其实凭借的是一样信物:玉蝉。
对于苏兄想用一枚玉蝉请出周老连他身边的黎纲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可苏兄却是非常笃定,他用了一个词来说明自己的笃定:脾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相信周老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
玉蝉是林殊的恩师黎老和周老先生之间的信物,两人都对对方的品性深信不疑,所以才会互赠信物,见信物如见本人,正是出于这种信任,才会对于拿着信物之人所请求的事选择无条件相信。
其实甚至后来周老见到苏兄时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因为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是黎老所想要的。
当然,我觉得他的内心是有答案的,黎老最想要的是一个海清河宴的天下,拿着他的信物的人也一定也是秉承了他的思想,所以为了自己挚友的政治理想,他才会做出下山的决定。
三、京郊相见时算隐含的道家思想
周老在京郊见到了苏兄,向他表达了心中的矛盾,不知道自己这番出山是否是黎兄所想要的。
苏兄知道周老的矛盾和思想顾虑,并且由于黎老的遭遇,周老多少有些”出世“的道家思想。所以撇开其他,苏兄便用道家的理论来和他交流。
世间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庙堂亦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作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念,立身于何处。”——梅长苏
这句“世间万物,无处不道”,出自道家的思想经典《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并道说得出来的,但这些真理并非是永恒的,天道轮转,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也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思想,即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所以该如何做,该做什么,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所以您就不必纠结于自己该是归隐于山林还是彰显于庙堂之上了,这些都不过只是形式而已。
只要用心纯正,不违背自己的思想和本心,就不必纠结。这件事情上您不过只是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言论罢了,何必在意您是在哪里发表的言论和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另外,“道可道,非常道”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比如一个人叫什么名字,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他叫这个名字或是那个名字有什么区别?
这里是不是有点玄?其实我觉得这里为何会用道家思想和周老交流,其实就是在向他是暗示。你虽不认得我,不过是因为我的样貌和名字和你曾经见过的不同罢了,但我就是我,我叫林殊或是苏哲或是梅长苏又有什么区别呢?何必拘于形式,你只要懂我的本心,便可明白我想做什么。
四、玉蝉的含义
苏兄的那番道家言论很和周老意,所以他并不纠结于苏兄是谁,只是向他发问玉蝉的含义,其实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懂不懂周老的人生理想。
苏兄当时说了四句话“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这四句话出自曹植的《蝉赋》,我节选了一部分
<<蝉赋>>(节选)东汉曹植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
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玉蝉”的寓意
玉为言行,禅为心境,原本就是古人隐喻品性高洁、君子比德之心。此外蝉在古文中也大多指品质高洁,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淡泊寡欲,坚贞持恒。不因世事变迁、个人荣辱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初心,便是这玉蝉之意。因而黎老才会如此喜爱佩戴此蝉,并把这玉蝉送给了林殊,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期许。
但是从《蝉赋》整篇来看,蝉虽然有着诸多美好的品质,但也是非常悲情,受尽摧残,最终遭遇不测。苏兄这里引用《蝉赋》表达的也是一种愤懑和对恩师的缅怀,但即使会有如此悲情的结局,自己也绝不会改变初心和品格。
他是在让周老放心。恩师有这般的品性,自己也一定会谨记。
询问的结果令他非常满意,他此时已经明了,黎崇的治世理想已经后继有人,此人是谁他也不再纠结了,想来甚是欣慰。所以在达成了思想共识后他才会将玉蝉重新交给苏兄。这也是一种郑重的承诺:再有所求,还可凭借这个信物来找我。
这一段是我全剧最喜欢的情节之一,文中关于儒家道家思想都是自己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