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的这本书《终身学习》来得很是时候,我正处在一个思考未来自己应该在哪个方向精深学习的过程中。
自小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但不幸也是被”应试教育“所”荼毒“,求学时读书太过”功利“,看的课外书也越来越少,导致知识面并没有打开,回过头看的时候,总是懊悔自己守着亚洲第一大图书馆,却没能博览群书,真是要捶胸顿足了。但万幸的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依然没有泯灭对求知的渴望,以至于每次遇到困难时,遇到瓶颈时,书本依然是我最好的老师,从读书里面我依然可以快速地汲取我所需的营养。
但是,现在我想补上过去缺失的一课。我想给自己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一方面,我想享受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仅仅在遇到问题时功利地读书,另一方面,我想随着自己知识面的拓宽,和在某个方面钻研的深度延伸,让自己面对各色各样的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处变不惊。犹如生涯四度所说,先拓宽”宽度",再提升"深度“或者”高度",在此过程中,保持生命的“温度"。我想这才是理想中的人生。
想做到这一点,就要终身学习了。认知的四个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我还在第一个和第二个境界之间徘徊。有太多未知还没有被发现,而也有太多时候自己还无法定义一个明确的问题,而有时候幸运的是发现了自己对哪个方面无知,进而去探索。提升自己的认知境界,是我的第一要务。所幸的是,何帆老师的读书俱乐部,给到了我一个线索,一张知识地图,能让我秉烛前行,按图索骥,先了解浩瀚的知识海洋的模糊的轮廓。我希望自己在未来这三年,能补上这一课。我希望自己在博览群书之后,能够梳理自己知识的层次,形成自己思维模型的复合框架,打造自己的知识工具箱,而不是手里只有锤子,眼里只有钉子。
有关认知管理,罗胖也给了三个建议:永远保持否定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永远不停留在自己知道,重要的是把知道变成行动;永远和比你知道得多得人在一起。知行合一,是我的第二要务。心学是值得我钻研的一门学问。圣人自在人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应该内求而不是外求。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说过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一切都要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更要时时摸摸自己的心口,扪心自问一番,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除了靠自己的认知迭代升级,自己的良知,我们别无他选。
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反过来,所有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读一本书很容易,读完之后再去思考下一个问题: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则关系到你这本书会不会白看了。看完之后,总结出来对自己有用的点,然后积极地去践行,去反思,才能把看过的书融入你的血肉,促进你的认知迭代。精心挑选想学的东西,然后认真地去学,去用,去总结。
一只眼死,两只眼活,三只乃至更多的眼位,才能活得自由。虽然现在的时代到处是机会,时时听到某人某人华丽转身,年入百万,而此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可以开拓。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独有的空间,因此,打造自己的特有竞争力,是我的第三要务。想要当前可以体面的生活很简单,而想要可以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体面的生活,需要我们打造两只眼,两种优势。在当前的职业发展已经处于平稳期的时候,应该去思考,下一步我应该怎么走?到了职业亮黄灯的时候再去想,就为时已晚了。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第二优势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不断地去问自己,积极地为自己的第二优势投入时间和精力,日夜精心打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宝剑出鞘。因此,我需要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建立更多的弱联系,保持对外界的感知触角的灵敏度,才可以驾驭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通过努力,可以更加接近这样的一个人生状态: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既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每一天,都是为自己而活;每一天,都在为迎接更好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