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第二本关于王阳明生平的书《知行合一:王阳明》,觉得应该连起第一本,再融合一下,写一篇自己的体会。
无疑王阳明的伟大是深入我心的,相对第一本,这第二本的生平传记更让我心潮澎湃,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乱世为人的无奈与坚强不屈,一个更真实更具血肉的圣人之躯。在我看来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悲苦,生不逢时,磨难不断,克尽我心,病痛缠身,以小博大。了不起的人生都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环境渲染,灯光、材质、纹理,缺一不可,每一个细微末节的影响都是一种磨炼与敲打,在不断袭来的俗事里摩擦、摩擦、再摩擦,由此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绝不强求。
[物来则照]
王阳明从来不说追逐富贵是不对的,只说违背良知的追逐就是有问题的。功名利禄是好东西,但不去求,它注定找上来了我也不会拒绝,只是物来则照,这是很了不起的不动心的境界。
从这个层面来说,当今这个世界不会比当时王阳明所处的世界高明多少,有些部分更有过之。古人的愚昧在于知识的匮乏,但良知的蒙尘厚度只会比现代人薄,大多老百姓虽不识字但讲究良心,家庭有教育,家族有训诫,邻里乡绅还有监礼之德育。可谓法度森严,人很难干出太过于丧天良之事。反观如今世人,礼教的围墙被冲垮了,的确人的思想不再被禁锢,行为与思想都更具自由,但后果也是需要承担的,失控的野马之野之蛮也是更不可思议的。追逐的名利场里从来不乏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教授博士比比皆是,连很多犯罪分子都是高智商高学历,不怕骗子多,但怕骗子有学问知识。知识的多少与人层次的高低绝不是成正比的,有时甚至是反比。
[不动心]
其实物来则照是不动心的一种诠释,不动心除了不去主动追逐外在照入内心的私欲外,还是一种固本清源的高级心法。我们在无事心静时,心是很少动的,所以可以很清晰的判断一些事的道理。但是只要事情一来,心就开始乱动了,忙于应付。所以,心之不动为有序,有序即是平衡与清透的,良知便能显现,心一旦乱动,良知即陷入无序的浑浊里,隐没不见。
[内外不对立]
心会乱动的根源,在于我们内心把外在环境的万物视为对立,为何会对立,因为人情欲念,私欲的泛滥让外在的物都有了属性,好的坏的,事情也有了好坏,好事与坏事。一件事你视为好事,必有人视为坏事,因为事情是万物关联的一种律动现象,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自然的规律便是无常。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固态常在的,所以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在这复杂的变化中挣扎是因为我们老是要由着自己的念头死活要朝着某个看似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硬闯。就像一个湖底有个漩涡,把你不断往水底漩涡中心吸去,你越是挣扎往岸边游,那股吸的力量即就越大。终于你力竭,死在了漩涡里。而讽刺的是,没多久水的律动又会把你从漩涡中心处慢慢把你推往岸边,于是你拼了命耗尽所有力气要靠近的岸边,最后你的尸体如愿以偿了。
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要顺应不要对立,如此心不动才有望达到。
[存天理 去人欲]
以上所谈,最终即是王阳明所言这六字真言,此乃他心学的核心理念,是致良知的主体。
[致良知]
王阳明反复谈及良知,良知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质,是上天赋予我们最强大最重要的大智慧。
致良知主要的方法是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心就像最初的那一张白纸,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如此纯净。善恶是意念发动,眼前发生的某件事,你起了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是有善恶之分的。知道什么念头是善什么念头是恶,就需要靠我们的良知来判别。把善的念头存下来并致力去实施,把恶念剔除掉,并对每次恶念的产生作深刻的反省,致力于根除此恶,如此就是格物。
所以,这四句教可浓缩其核心关键,那就是这三个字-致良知。
[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心学最高效的致良知的实践心法,知与行就是硬币的两面,一体两位。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是良知,行也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