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搭台子,唱大戏,是蓼泉镇的习俗。
从二月初一晚上开始,连唱三天大戏,乞求本年度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除此之外,还有剃头习俗。节日期间,整个镇子的村民必定要敢来看大戏,说是看戏,其实也只有老年人拿着板凳,不论刮风、下雪,是最忠实的秦腔观众,而年轻人却是没有耐心听咿咿呀呀的唱腔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也听不懂,他们感兴趣的是满街的小吃,所以老老少少都会去凑这个热闹,于是,整条街从东头到西头就会围得水泄不通。
经典曲目《打金枝》《窦娥冤》《辕门斩子》《秦香莲》等是必唱曲目,由于从小就跟着爷爷听戏,我对这些曲目中的故事情节也是略微懂得一二。每年二月初一晚必定是戏曲《打金枝》。写唐朝郭子仪七十寿诞,子婿携妻室同来拜寿,唯四子郭暧之妻―代宗女昇平公主不肯拜寿,郭暧怒打公主。子仪绑子上殿请罪,代宗念子仪有功,不仅不降罪,反偕王后调解,使郭暧与公主重归于好。戏曲风格独特,音乐性强,唱腔考究,尤其对乐队的技巧要求较高,戏曲高潮之处观众常为乐队鼓掌喝彩。我也终于明白这曲戏曲老人们最爱看的原因,怕是希望老来能儿女孝顺,子孙满堂。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看《窦娥冤》,虽已是早春时节,但还是寒风刺骨,为了看戏,我和大姐穿上冬天的棉服,戴上棉帽、手套,但时髦的皮鞋却一点也不御寒,父亲拿出两双他的棉鞋,我和大姐穿上船一样大的鞋子,还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但不得不说,真感觉暖和了许多,反正大晚上的谁也不会关注脚,就开心地跑上去看戏。《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描写了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在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冤案得不到昭雪,受苦受难受冤的窦娥只能在生命最后一刻幻想美好的愿望实现,只是一种寄托。我最喜欢看的是窦娥鲜血直溅三尺白练上,喷涌而出的鲜血直溅白布,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歌。每每看到此处,总是会忍不住掉下眼泪,但又怕旁边的姐姐嗤笑。其实对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来说,最难得的是将这种血溅白练的效果展现出来。
昨天,嫂子打电话邀请我看戏,还告诉我邀请了宁夏的戏班,有字幕,再也不用担心听不懂那些咿咿哇哇的唱腔了,而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份欣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