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作甚?爱为何物?如何从字面意义上解读呢?
喜欢和爱的意思是好感程度的不同,喜欢也作喜爱,愉快、高兴、喜爱,即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喜欢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包含欣赏、仰慕、钦佩、倾心爱慕、爱、崇拜。
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人为之付出的感情。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两性关系中,感情生活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喜欢,一种是爱。
有人觉得喜欢和爱是一样,都是对别人有好感。的确,都是有好感没错,可是啊,这好感的程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喜欢和爱,是有区别的,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喜欢是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爱是恰到好处的情深意重。
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曾经说过:“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因此,喜欢和爱有本质上的区别。
1、喜欢是想要,爱是给予
喜欢一朵花会摘走它,或者在远处观赏它,但如果爱它,会为它浇水。喜欢总是想拥有,拥有眼前的这个人,拥有此时此刻的欢愉。爱总是想给予,给予最好的自己,以及拥有的一切。
喜欢是想一直看着所爱之人的眼睛。爱,是想守护这双眼睛里所有的光。
2、喜欢是心动,爱是心安
喜欢一个人,总爱幻想,幻想中的那个人接近完美,而爱是可以接受他的不完美。喜欢是心动,爱是心安。喜欢可以心动,而爱一定会心痛。喜欢是棋逢对手,爱是甘拜下风。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喜欢可以舍得,但爱一定舍不得。
3、喜欢是分享,爱是承担
喜欢是放肆大胆地去尝试,而爱是克制小心地害怕失去。喜欢是渴望将好的一起分享,爱是愿意把坏的共同承担。
喜欢是心血来潮,爱是念念不忘;即使不开心,也想在一起。
所以,爱是非常之深度的喜欢,爱也可以称之永恒,虽然,没有永恒之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从1970年起到现在,爱在心理学中有五个标志性的理论,这五个理论的目的是通过精神和实质解释爱与依恋感。
1.喜欢和爱
1970 年,心理学家齐克·鲁宾对喜欢和爱的区别提出了一种对喜欢和爱区分的解释。有时,我们会体验到对他人的极大赞赏和钦佩。我们喜欢与一个人共度时光,并希望与他们在一起。根据鲁宾的说法,这就是“喜欢”,并不一定就是爱。
爱要深沉得多,也更强烈,包括对身体亲密和接触的强烈渴望。“相爱”的人喜欢彼此的陪伴,而“相爱”的人则关心对方的需要,就像关心自己的需要一样。
鲁宾认为,爱情由三个要素组成:
1)紧密的联系和依赖需求
2)乐于帮助爱人的倾向
3)排他性和吸收的感觉
这是爱情心理学的基础,也普遍被心理学界外所认可,因为鲁宾本人强调的排他性独树一帜。
并且,鲁宾通过大量的问卷阐述了它的三要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色轮模型
心理学家约翰·李(John Lee)在他 1973 年出版的《爱情的颜色》(The Colours of Love)一书中将爱情风格比作色轮。正如存在三种原色一样,李建议存在三种主要的爱情风格:
Eros:Ero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热情的”或“色情的”。李建议,这种爱涉及身体和情感上的激情。它代表了对理想人的爱。
Ludus:Ludus源自希腊语,意思是“游戏”。这种形式的爱被认为是嬉戏和有趣的,但不一定是严肃的。表现出这种爱的人还没有准备好做出承诺,并且对过于亲密的游戏持谨慎态度。所以,它代表爱情是一场游戏。
Storge:Storge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自然的感情”。这种爱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和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家庭之爱。这种爱也可以从友谊中发展,在这种友谊中,有共同兴趣和承诺的人会逐渐相互产生感情。
在1977年,李提出了爱情六理论。将爱进行拓展:
Mania:Eros和Ludus的结合,代表着迷恋
Pragma:Ludus和Storge的结合体,代表现实实用的爱情
Agape:Eros和Storge的结合,代表无私的爱
3.爱情三角理论
1986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爱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 亲密感
· 热情
· 承诺
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爱。例如,将亲密和承诺结合起来会产生富有同情心的爱,而将激情和亲密结合起来会产生浪漫的爱情。
斯腾伯格强调人的接触,通过不断的精神和实质接触,能产生异性或同性之间的异样效果。热情的人,感情也越丰富。建立在两个或多个元素上的关系比建立在单个组件上的关系更持久。三因素,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结合,这种类型的爱是最强烈和最持久的,但斯腾伯格认为这种类型的爱也是罕见的。
4.爱情依恋理论
1987 年,丹佛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辛迪·哈赞(Cindy Hazan) 和菲利普·谢弗 (Phillip Shaver)提出理论,浪漫爱情是一种生物社会过程,类似于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的方式。他们的理论以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的依恋理论为蓝本。
根据 Hazan 和 Shaver 的爱情依恋理论,一个人的依恋风格部分是由他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形成的。这种相同的基本风格一直延续到成年,成为他们浪漫关系的一部分。
成人依恋的三种类型是:
1)焦虑/矛盾:具有这种风格的人经常担心他们的伴侣不爱他们。有时他们太想和他们的伴侣在一起,以至于把对方吓跑了。
2)回避型:具有这种风格的人在与他人亲近时会感到不舒服。他们通常也难以建立信任。
3)安全型:顾名思义,安全型依恋类型涉及在关系中保持安全。有安全感的人很少担心被遗弃或害怕别人靠得太近。
根据 Hazan 和 Shaver 的研究,安全依恋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回避依恋风格,然后是焦虑/矛盾依恋。
Hazan 和 Shaver 还提出,一个人的爱情和依恋经历会影响他们的信念,进而影响他们的关系结果。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对于具有更安全依恋风格的人来说可能没问题,但也可能给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回避或焦虑/矛盾的人带来问题。
他们的理论还支撑了一种结果,没有安全感的人很难建立真正的爱情,而一旦建立更容易在爱中受伤害。
5.同情与热情的爱
1988年,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提出爱有两种基本类型:慈悲之爱和热情之爱。
慈悲之爱的特点是相互尊重、依恋、喜爱和信任。这种爱通常源于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感觉。
充满激情的爱的特点是强烈的情绪、性吸引力、焦虑和感情。当这些强烈的情感得到回报时,人们会感到高兴和满足,而没有回报的爱会导致泪丧和绝望的感觉。
哈特菲尔德认为,当文化期望鼓励坠入爱河,当一个人遇到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先入之见,以及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体验到更高的生理唤醒时,就会产生充满激情的爱情。
根据哈特菲尔德的说法,充满激情的爱情是短暂的,通常会持续 6到 30 个月。理想情况下,热情的爱会导致富有同情心的爱,这种爱要持久得多。
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将富有同情心的爱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强烈的热情之爱结合起来,但哈特菲尔德认为这种情况很少见。
6.奠基人之后的研究
主要包括近些年提出的双生火焰及灵魂伴侣两个理论,双生火焰是你的另一半,灵魂伴侣被定义为“一个在气质上完全适合另一个人的人"。灵魂伴侣的另一个定义是“与你有特殊关系的人,因为你们有相同的感受、态度和信仰。”
双生火焰诞生于激情:
1基于强烈的浪漫激情
2典型的浪漫/性本质
3通常是短期的,但可以是终生的
4双方都是对立面
而灵魂伴侣诞生于依恋过程:
1基于兼容性
2可以是浪漫的/性的或柏拉图式的
3可以是任何时间长度
4双方都具有相似的品质
Lastenia Francis,博士,LMFT,近年情绪治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双生火焰的人性格处理对立面,炙热甚至狂热,但容易对对方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导致关系崩溃。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需要回报。
如果您认为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回报,您会感到绝望:如果您不确定双生火焰对您的感觉,您可能会感到绝望甚至身体疼痛,直到他们对您的感情得到证实。
您体验身体感觉:Limerence 可能会产生身体反应,例如出汗、心跳加速或颤抖。
您无法控制自己对他们的感受:Limerence 理论表明,Limerence 的感受是无法控制和非自愿的。所以,即使你试图压抑感情,当涉及到你的双生火焰时,你也可能无法做到,而且很难不去想它们。即使您已经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您甚至可能会遇到双生火焰。
您不会对其他人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感觉:人们相信您一次只能对一个人体验到强烈的感觉。
一见面,您就实现了一种渴望:双生火焰度过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寻找彼此。见面后,您可能会发现生活中的空虚已被填补,您会感到完整。
而灵魂伴侣则相反,这个不需要解释,因为大多数人遇不到,遇到了你也不用解释了。
关于灵魂伴侣
soulmate是一个英文单词,泛指灵魂伴侣:指精神伙伴、精神三观高度契合的朋友或者伴侣,在各个方向统一。
灵魂伴侣不是特定一个对象,一种关系,他随着我们的成长阶段而呼应显现,我们有多少喜悦和信赖,便呼应出同等的频率对象。
灵魂伴侣并不一定跟我们终生不离,他的特质在于彼此心灵上的信赖和善解,好聚也好散,互相祝福。当灵魂未回归高阶次元前,灵魂伴侣是个善解人意的桥梁和引导者,这是灵魂伴侣真正的意义。
哲学含义
柏拉图于《会饮篇》中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灵魂伴侣主要指柏拉图式恋爱中相爱的男女。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但并非由柏拉图直接提出。最早由马西里奥·斐齐诺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简称(Hamihaton),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与其所爱的对象结合。有爱无性,强调精神相交;亦有远距离恋爱的一层意思(因为离开得远,自然就有爱无性)。
神学层次
从神学的角度看,灵魂伴侣有更深层的含义,并且更高的目标。
灵魂伴侣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灵魂:新约圣经中的汉密哈顿书启示,人有三部分:灵(Spirit),魂(Soul),体(Body)。从外到内,体是指人的物质身体;魂是我们的心思,情感和意志;灵是人接触神的器官。
柏拉图追求灵魂的合一,相爱中良人达到灵魂的相容和一致。其实,从神学的角度,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人魂的那部分。但是,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人的魂,也就是心思,情感和意志,凭着自我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是,神的目标是得着信徒的全人!在他与信徒的神圣罗曼史里,他通过将他神圣的生命进到信徒的里面,重生并更新变化他们,使他们最终能全人被他浸透,和他交融!他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的不仅仅是魂的伴侣,而是用基督徒的一生,变化他们,使他们成为神的伴侣!
心理学层面
“灵魂伴侣”,怕亦是许多男女的一个梦。可以想见,灵魂伴侣既谈到“灵魂”,相处就不只停留在肉体生活的浅,还涉及心灵层面的深。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凝视、一点神情,对方都能心领神会,知之甚深。而且是心思愈细腻、精神生活愈丰厚的人,对灵魂伴侣的渴求愈大。就像内心有一精神花园,会盼望在这世上能有一人能探得其门而入,可相濡以沫,共叙情怀。
最后的最后
其实,每个人都有灵魂伴侣,说白了就是他自己的信仰的化身。信仰有很多种,并不等同于宗教信仰,却包含宗教信仰。
举个例子:有人说,在你没有找到恋人之前,你的心中就早已经勾勒出了他(她)的身影,并潜意识里把他(她)与现实中的人对比。最终,你会把他(她)现实化。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灵魂伴侣。我们吸引来的,都是另一个自己的呈现。
灵魂伴侣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他们(她们)隐匿于人群,但对于一些特定的人而言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灵魂伴侣的出现,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阳光和力量,心中也满是信任和理解。前路漫漫,但总有人在你身后;路途遥远,有他(她)就不会孤单。
因此,灵活伴侣就是我们心目中完美的自己化身,如果,在人生中遇见,那是非常之幸运,无比之幸福的。在此,祝愿每一个友友们都可以遇见你的灵魂伴侣,都可以拥有Soul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