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的知识
自我是一种对“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的相对明确的认知,是一种自我认同,它可能包含了外界的期待和标准,也就是“假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逐步提纯的过程。
“只要我想,随时都可以改变我的状态”?但有三种机制可以随时把你的改变“打回原形”,你依然会按照习惯甚至人设的限制,去做“我该做的事”。
习惯的力量:一旦你打破以往习惯的模式,就要费心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做,打破更多习惯,只会让你更累。
因为我们需要快速反应,而最省力的快速反应就是我们的习惯。只要我们把习惯维持下去,就延续了自我同一性。所以,当你想打破任何一种习惯,最好给自己一点弹性和试错的空间。
对安全的需求: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假如你尝试一种新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说不准。但你以前做过的每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却很清楚。为了安全,就更愿意重复那些已经预判结果的事。
在我们熟悉的行为模式以外,处处都有可能是“威胁”。维护自我的同一性,就是在不确定当中制造出某种确定的、可预期的安全。而任何一种改变,哪怕是积极的改变,都会打破这种安全感。
大脑对确定性的偏好:人类的脑神经特点:大脑偏好确定性,厌恶彼此矛盾的结论。说明大脑不喜欢出尔反尔。
稳定的自我不一定是坏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首先是好的,是对人有帮助的。每个人的表现都连贯、规律、可预测,我们才得以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我的思考与启发
我们总想变得更好,但改变的确很难,无论当初多有决心改变,都曾有被打脸的经历,比如年初最爱立flag,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改变反复都难以养成,是因为自我的同一性要保持稳定,“习惯,安全,大脑的特性”,这三种机制帮我们稳定,也消除改变。这样看来维持稳定更重要,而改变是想不断修正那个不理想的稳定,想要变得更好,千万不能硬碰硬,要聪明的避过机制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