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这其实还是第一次看完。电影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就大火,不过那个时候不知道忙些什么就没看,现在看起来,才发现居然是那么好看。
中国电影,又被甩出几条街了。
或者说我们又走到了一个关口,物质条件都特别丰富,想有什么有什么,可以买到一切东西,但是,线下的体验就是完全缺失。
先来看城市。纽约。电影是十二年前的电影,但纽约却依然是那么的繁华,我热爱的密集城市,窄窄的街区,随便走一步就丰富到爆浆的街景,那是人类商业文明的核心地带。城市给你的是安全感,是街灯,是商铺,是欲望,当然还有人类贡献给你的那些好东西,那些凝聚了每个人创意的物品、服务、歌舞以及任何给我们生命目的感的东西。
今天的北京?每个人来到这里有多少是爱这座城市的?这个城市有多包容?比起杭州、上海、成都、甚至重庆,北京的吸引力在哪里,这个问题好像都没人反省,或者说反省了也用处不大了,因为政府,因为资源,因为教育,人们来到这座城市,它广阔的街道,僵硬的中轴线,灰色的天空,还有说不出口的傲慢,到处说着为了你好,所以这个也不让干那个也不让干的父性,到处都昭然若揭。
只能这是一座不差的城市,但有多吸引人,反正我心里只有呵呵。
然后说故事,12年前如果我看了这个电影,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37岁的我再看的时候,觉得真的好像是一个before after的故事,不名一文的小女孩来到纽约,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开始如此的不喜欢这个行业,到后来可以向这个行业说不,然后重新出发,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自己,其实也是如此,虽然我不喜欢自己所在的行业,但想到这个行业承载着每个人出行的梦想,还有移动的渴望,更有数不胜数的资本投入进来,不禁还是让人肃然的。看清原来伟大的事情,这好像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内部韵律,毕竟我们生在了2018年的中国,物质已经极大丰富,市场经济发展到无以复加,所有产业都争先恐后的取悦你,必然,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接下来想说说产业。苏芒的出走,让人重新想起时尚产业的兴衰,12年的时间里,这个行业好像就变了天地,女孩子们从一开始的逛街,到现在的进入Zara优衣库H&M 和GAP,时尚在快速的像潮水一样的变得侵入到各个角落,也前所未有的变得便宜,变得容易接触到。12年前背诵大段台词的梅姨,从一个蓝色说起就可以不带脏字把人骂了的女魔头,生活在今天,看到一线的品牌刚刚做完秀,仿佛下一周就装点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会怎么想,会怎么看。好像再也没有权威感了,日子好像再也不会严肃下去了,人们再也不会看着一本杂志,去考虑如何搭配,对于这个叫做book的东西,人们再也不会顶礼膜拜了。
最后想散开去,问一个话题,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怎么产生,未来又会走向何处。作为一部女性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女主角问男二,如果米兰达是男人,大家还会不会是这样的眼光。这是个好问题,好像是向男权社会踢了一脚。如果问为什么今天的女人会这么强大,可能要重新认识女性在人类繁衍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她们是人类繁衍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在这个工具给人类的劳动不断释放出来的今天,女性与男性,越来越genderless,性别上会越来越模糊。
为什么人类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在之前的几十万年中,我们人类面临的永远是生存的问题,人口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一种负担;所以前人类的文明,奖励的是工作,(养活更多的人)而不是生育(生产更多的人)。
终于有一天,你会发现,人类会产生足够多的资源(今天这个时代其实已经到来,或者说机器会产生足够多的资源来养活人类),那个时代到来的时候,人类的奖励机制必然会发生倾斜,消费会成为一种奖励,而生育,作为孕育更多消费可能性的关键行为,所获得的馈赠,会远远高于任何劳动;或者,人类为了推动消费,会自动繁殖出更多后代,推动经济的运转和人类的基本命运不向机器倾斜,也就是,通过一切手段,保证人类的数量大于机器的数量。如果这个过程又机器来完成,那么未来愿意捐出自己精子和卵子的人类,也会获得一些基本的奖励;或者机器开始制造卵子和精子的那一天,就是第一批原人失去最后价值的一天。
我写下这些,是希望我们有生之年都能经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