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这是我读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对自己,也对别人,对所有活着的人。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有钱的地主家庭,但由于他年轻时的嫖赌挥霍,家产被败得精光,他们家因此陷入穷困的境地。福贵的苦难也由此开始。往日坐享清福的“阔少爷”开始下地劳作,养家糊口。在经历了战争、饥荒以及身边亲人陆续去世的磨难后,他仍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平静、乐观,没有对世界有任何怨言。当我们以一个旁观者来听这么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们获得的不仅是感动、同情和感慨,更多的,是对“活着”的思考。
作者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到了美国的一首叫《老黑奴》的歌曲,它讲述了一个老黑奴的故事,他的家人陆续死去,而他却一直活着。这首歌让作者萌发了写《活着》的念头,他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又渐渐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大学老师在给我们讲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时说过的一句话:“活着的理由很多,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个理由。”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许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现在我想说,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理由的话,那就“为活着而活着”吧。
史铁生因为残疾曾一度十分厌世、易怒,于是他在他的轮椅上思考了生和死的问题。他在《我与地坛》里说,人总会死,只是迟和早的事。死是一件不必着急做的事。死的问题弄明白后,接下来便是如何活的问题。所以,对一个经受苦难的人来说,死并不可怕,或者,有时候死还是一种解脱。而活下去不容易。但福贵活下来了——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伟大和坚强,而是因为他有一种忍受力,这种忍受力让他接受了所有现实带给他的不幸和痛苦,所以他仍活着。
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会觉得福贵很可怜——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为伴。是啊,我也为他难过。可从他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幸福和知足,而不是伤感。他有一个贤惠的妻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上辈子做狗换来的”;两个孝顺懂事的儿女;一个老实厚道的女婿;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外孙。虽然他们生活贫苦但他们相亲相爱;尽管他们一个一个地死去,但他们曾经给福贵带来幸福快乐。就是这种简单的幸福却常常给人最真的感动。所以我几次读着读着便流下了眼泪。后来看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虽然结局不再那么悲伤——活着的不只是福贵一个人,但我仍被这种“幸福”感动地泪流满面。
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福贵是幸福的,所以他很满足。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塌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了。”生活给了他许多的灾难,但他没有怨恨,却感到“塌实”、满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也许你正经历着或已经经历了苦难,也许你对活着产生了质疑甚至想到了死,那么请你打消这些不良的念头,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人生固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想你有过的幸福和快乐,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那么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阳光依然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