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从国外回来了,我就又一次来到了上海。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在过去二十年一直代表着中国速度的城市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只是街道上各种颜色的单车更多了。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北方还是南方人。按省份来看,江苏一定是被划入南方,按城市来看,连云港又在秦岭淮河以北,可是我们又没有像北方城市那般享受国家供暖的福气。只好卡在当中受了二十年的气。
出于偏见,我对上海这个城市一直喜欢不起来。哪怕在我二十三年有限的人生里,上海是我排名第三生活过最久的地方。在懦弱无知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上海几乎是我去过的唯一的外地。理由更是荒唐,游玩来上海,看病来上海,甚至避暑也来上海。而这全部的理由就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在上海的舅舅。倒不是因为正直,但类似于攀亲戚找关系等诸如此类的行为,从小就让我非常看不上。面临找工作时,舅舅给我的安排也总是让我浑身不舒服。困惑的是,我明明可以自己找到更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找关系呢。
第一次来上海已经是13年前了,如今只记得后来带了一整个后背的疙瘩回家,现在看来好像是痱子。可笑的是我们竟然是去避暑的。第二次是世博会,和一个兄弟。印象中我那时还挺风流倜傥的,在排那些长的令人诡异的队伍时,和不止一个女生眉来眼去。第三次是高中毕业,带着想要追求的女生,和她的闺蜜。事实证明这样的三人组合一定是灾难,回家后我们果然迅速关系恶化撕破脸皮失去联系。
在文艺作品中,似乎上海的样子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弄堂里的早晨是模糊的,人的状态是慵懒的。在报刊杂志上,似乎上海人都是西装革履人模狗样的,每个人说的都是中英文混杂的诡异语言,手机屏幕上常配着同花顺或者金三顺等炒股软件,要是有谁不玩点金融不买点股票,那简直就是出错了。而这些,和我今天对上海的认知基本是吻合的。
当中国的城市化在最近二十年以扫荡之势迅速改造着这个古老的乡村国家,个人生活也不可逆的对城市产生强依赖。也许你会失落地感慨,中国的城市不都是那个球样吗。嗯,如果对每个城市都只是走马观花匆匆略过,的确会失落。大规模连锁企业和标准化工业品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下降,甚至地头蛇企业都难以生存,开始追求规模。导致你在不同的城市走着名字一样的大街,逛着一样的商场,买着相同的产品,而这一切都让你兴奋不起来。
城市气质,是需要用心生活感受的。从去年七月到今年三月,从夏天到春天,我在这里工作实习,算是经历了一轮上海完整地春夏秋冬。这里环境优美,降雨充沛,基础设施健全,商业模式先进,各种新鲜事物总是在这里优先试点,你可能会有一些中心的幻觉。人们衣着得体,谈吐得体,举止得体,似乎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对的,但我总觉得是不是哪里出了错。
我在这里过的舒服极了,但却很不喜欢。
也许我会经常回来,这里有我的许多朋友。再给我一些时间,给我一些机会,让我发现你的好。但现在,我要先离开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在那里出身,在那里发生了太多事哪怕现在都忘了。我爱南京,我爱李志,我会每年都去到那里跨年,总结一下去年,展望一下明年,像每一个南京人做的那样。我爱青岛,那是我大学的所在地,如果有缅怀的情绪上来了,我就过去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反正高铁也方便。我爱北京,我即将去到的奋斗的土地,如果我一事无成那一定是能力问题,再也找不到其他掩盖的借口。啊,多么的公平。
等到什么时候老了,奋斗不动了,就找个地方定居吧。如果这个世界还来找你,你就说,嘿,我不想和你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