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逢年过节,客居香港的著名作家曹聚仁,给远在内地的亲人们,不是寄钱,就是寄年货,忙得不亦乐乎。晚年,他虽然体弱多病,生活拮据,有时甚至被病魔折磨的死去活来,但总是不忘给亲人们寄年货,送“温暖”。
曹聚仁(1900-1972),是一位典型的“南漂”。1950年,年届50岁的他,孤身一人,寄身香港。想不到,这一住,就是22年。在“南漂”岁月里,他虽然备尝世态炎凉,历尽千辛万苦,但他笔耕不辍,最终成为著作等身的文化大师,中外闻名的爱国人士。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曹聚仁给家人送上的每一份年货,每一分钱,无不浸染了他真挚的亲情!珍藏了半个世纪的220封曹聚仁家书,揭秘了他与内地亲人间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过年往事——
曹聚仁在信中嘱咐妻子王春翠:“附函中的领取单,你去拿来过年吧!”其中有年货:“糟米五公斤,豆二公斤,白糖二公斤……”最后还带上一句:“会赶得上除夕吧!”
1962年3月8日,他给妻子王春翠的信中说:“新春以来,没接到你的一封信,十分记挂。”“你的生日,我在想一个使你满意的礼物!我也想回家乡去的。”“可惜这个年代的副食品太困难了。”
1960年12月8日,他给妻子王春翠信中写到:“接二日来信。你要我汇多一点钱,该已汇到了,比你所想的多得多,你可以好好安排一下了。那些副食品的券子,你不要失过期日,早点去买来留着过年用。……每月每人可收二磅的包裹,我是各人寄各人的,寄四弟和浸华的,你不必去问。你和妈妈的,也是各人寄各人的,付十元奉给妈妈,因为付税也得一笔钱的。月底,我会寄二磅香肠给你……”
1960年12月16日,曹聚仁给妻子王春翠写信说:“接你来信,知道汇款到了。米、布的票,当然你用,不必转上海去的,这回,转汇的意思即是如此。把这些优待券留给你们过年,上海的布和米,都不成问题的……”
“去年年底汇钱,离除夕有八天,新春初四才到,大抵年底汇款忙,新正又放假,所以迟了。这回,只有六天就到了。许多事,都是说不定的,你或许以为我忘了你的过年人情了……”
“我这一年,真是贫病交迫,六十多岁老头子,像蜗牛样背壳,走一步是一步,你务必原谅的。前日汇了人民币伍拾元给你。”
“后天又由广州汇人民币一百五十元给你。这百五十元中,你奉交妈妈五十元,余百元,你过年,买点东西。右手食指触筋,不会写字,不易写了。”
“接来信,知道由二联划汇的三百元人民币,也已收到了。因为循环没有钱,这笔钱是社中向二联代借的……所以另外汇三百元优待券给你,应付了年底的事。”
类似的信,还有不少。“窥一斑见全豹”,曹聚仁不仅是一位名作家,更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春节前夕,重温曹聚仁家书,字字见真情,曹聚仁寄年货,让我们无限感慨,也让我们无限怀念,更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