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我打你,是因为你有软肋!”
一切外在的形态危机,都是从内在滋生而来!
假设病毒是有“智慧”的,那么这个“智慧”打击的是什么?攻击的核心是哪些“自腐”的软肋?攻击这些软肋会造成未来有什么变数,你我草民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
1.攻击你城市发展极度不均衡!
社会学角度看,世界发展史就是一部乡村逐步城市化的历史,经济学角度看,就是一部人口集中资源协同演进史,人口与资源向城市聚集没毛病!
但!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发展均衡与否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国家,沿海地区人均GDP达到10万元左右,中等发达国家国家收入水平,而内陆地区大部分城市人均GDP只有两万元左右。
历史”原因在《读懂改开40年三大阶段!才可看清你在这个时代的位置!以至未来!(7600字)》一文里讲过,或者微信公众号内搜索“改开”二字!人口向沿海聚集是伴随着改开农业化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人从南向北走,从西向东走;
“内因”问题是什么?
表面看是城市资源配置差距化巨大,我们已把这种差异化当成一种“客观存在”,忽视了其“主观”色彩。
主观就是资源掠夺,富户聚集着权力,权力聚集着资源,由资源来向全国虹吸劳动力,没有一茬又一茬的青壮年涌入,就没有人去养活富户,富户的优越性也会荡然无存。
县吸乡,城吸县,省会吸城,北上深吸省会,表面看吸的是人,人带着钱走,从而吸钱;
这都是表面,实质吸的是劳动价值,底层劳动价值堆积出顶层财富,城市发展是要“吸”,关键是度的问题。
这种虹吸必然带来人口大迁徙,2019春运期间,国内的旅客人数达到了29.9亿左右,人口迁移逼近30亿!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上,这是no.1。
流动的只有劳动价值,除此外,其他均没有流动起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福利等并没有跟着走。
也就是大城市只要价值,不要人!
这种发展极度不平衡的软肋,就在于抗风险能力比较低,当经济发展依赖少数核心城市,一旦核心城市受到冲击,很容易形成风险扩散。
病毒是很有“智慧”的,病毒能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流窜轨迹就是劳动力价值流动的轨迹。
度是什么?
就是贫富差距肯定会有,没差异没有生产效率,但不能过大,而实际问题就是过大,大的像巨兽,远超发达国家,小的像刚“解放”。年轻孩子毕业闭上眼,出路只有北上深;
均衡发展提了若干年,为何均衡不起来?
产业不均衡,背后是钱;权力不均衡,背后是钱;人口不均衡,背后是钱;人口大流动,背后还是钱。
2、攻击你高负债运转!
疫情带来停滞,生产与流通的停滞。
城市发展极度不平衡增加了复工难度,复工率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冲击,春节前全国交通累计发送旅客达11亿人次,节后至13日累计发送旅客仅有1.8亿人次,截至目前复工率可能尚不足20%。
上层讲有序复工,第一产业肯定要排第一位的,吃饱饭是第一位的, 吃饱饭、人能流动、物资流动起来了,二产才能复工,三产才能有“内容”。
在生产与流通停滞下,更面临着物资供需不平衡,物价大幅上涨的问题。
有人说上面放水救一救吧!其实放水是没啥用的!放水需要真实的贷款才能流下来,有真实贷款需求吗?
这种情况下,企业是无利润甚至绝大多数是亏损的,贷出来钱干嘛?扩大亏损吗?居民就更不需要贷款了。
问题是一步步显现的,一环套一环,什么是最危险的环节?
债务!
之前总有人问我疫情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我没法回答,或者反问一句“您认为疫情多久可以过得去?”
疫情之战打的是时间仗,生产流通停滞,节衣缩食可以过去,核心是债务问题。
我们当下都裹挟在还债里,看看“核心支柱”地产商们哪个不是高负债运转?
而经过是自2016“去库存”战略,大组织成功的把杠杆风险转移到居民身上,居民部门担当了债务“接力棒”。
目前居民净存款为26万亿,2012年也是26万亿,也就是说,7年来居民净存款没变!这26万亿里面,绝大部分钱都属于地主大户的,老百姓身上有多少存款?恐怕少的可怜吧,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负数吧?数据没法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家庭都是负资产!这个不用数据,去看看现在各种白条、信用卡,花呗什么的就知道了。你净存款有1万元就算真实富户了。
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都背着大量债务,尤其对于城市中产来说,一句接地气的话“你的存款能挺多久”?
生产停滞、流通停滞、就业停滞、收入停滞,这是显层,隐层危险在于债务!
收入预期稳定是债务滚动的基础,过去高举债是因为整体债务率相对低,且经济保持高增长,未来呢,肯定转不动的。
当局救场,只有先救吃饱饭,再救企业,救企业只有一条路,就是减税减负,没有别的办法。养企业利润就是养制造,养制造才能养居民收入,养居民收入就是养债务,这是唯一正路。
3、攻击你的“基础”建设!
到底什么是基础建设?
只要一提到基础建设,所有人脑子都是“铁公鸡”。形成习惯了,不好改了!
城市的概念本质是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展开的,基础建设是来“用”的,不是用来“做样子”的!城市建设不是路修得广,地铁多,劳动力多、楼高了就可以的;
好的基础建设,就像空气一样摸不着,我们不会关注它们的重要性,基础建设就像城市的“免疫系统”,只有遇到危机时我们才能看到它的不可或缺。
很多人拿欧洲破旧的街道与老楼和我们的广厦相比,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其实看得见的东西未必实用!
每次经济承压,铁公鸡都当“顶梁柱”,我们“从上到下”就喜欢看得见的东西,这东西来钱快,对经济发力猛,怎么用怎么舒服,但是实用性有待考量,此次疫情就是对城市基础建设的一次大考。
事实证明,飞机场再漂亮关键时刻也是能做观赏品,好的基础建设一定是软的,你看不见但离不开能感受到。
这就像人强身健体,不是肌肉发达就叫强健,关键在于内里的心肺活力。
啥是软的?软的就是智慧的,不是做样子的。
比如此次疫情,针对于医疗的基建,不光是医院多不多,各地建设小汤山,医护力量够不够的问题,“软”实力一定是系统化的。
比如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系统,我们多数还在“纸和笔”的阶段,“纸和笔”效率低自然养活的关系户就业人员就多。
大数据云计算喊了n年,也没见有啥具体用处,各城市医疗联动起来还得靠条文,条文这东西都是先出问题后喊话的。
“业务协同”这东西一般只能在民营企业能见到,各地政府、交通部门以及下到居委会,信息采集与追踪怎么能从“喊话找人”改成“智慧”查找?业务协同才是基建,软的才是受用的,打开一个个政fu网站,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初级网页技术水平,作为刨食小民想出点力都没处使劲。
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果各组织战线有序协同,通过软的建设,信息建设,网络建设,还能调动起广大百姓的智慧,统一协同,那才是真的“事前早发现,事后早行动。”而不是藏着憋着。
还有一种软的建设更难实现,就是人们拥有集体思想意识,集体意识不是你说啥我听啥,而是真正的去思考是为啥,这东西没法说太深,自己悟。
从前面所讲的就可看出,我们缺少集体意识的,“从上到下”只有小个体意识和小组织意识,疫情出来后,媒体上群魔乱舞,充分展现了吃饱闲到无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民风。
病毒是个啥,能吃不?听说牙膏能消灭它!怎么不让出屋啊,好无聊,听说明星捐款呢,看看排行玩吧!好吓人,出门都要戴口罩!好机会,倒卖口罩能发财!好无聊,啥时候能上班啊!居然不给发工资,租金不能交,听说信用卡这时候没利息,这个便宜要占!再过一两个月看看,根据债务高低配置,就会:哎呀,要完蛋!
变数!
1:基建
一季度经济增速下行是确定的,不负增长不错了,全年6%的指标在那摆着,过后基建一定要发力,但重点不光是铁公鸡玩水泥,是医疗和智慧信息基建等。
2、地产
放水了,房价要暴涨?别做梦,房地产一定会有措施,但那是引人去救场,不要去!越是救市措施力度大的地方,越不要入了,政策相反的地方是好地方。
疫情一定会改变人们的债务心态,虽然鱼们的记忆力很短暂,但至少会改变意识一两年,也就是靠债务推动的金融品(房子)会很难,这时候就需要反向操作,捡漏是个好机会,但几年内居民债务是举不动的,所以捡漏的原则在于可租,也就是租金回报要高,杠杆加到与租金持平即可,手握n年即可见大回报。
核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会有“城乡结合部”地带,这些结合部一方面可参与核心城市经济循环,又能享受“打散”核心城市带来的户籍开放红利,未来看好这些结合部的发展。
3、股市
放水一定要放的,钱进不去楼市多少,进不了企业,去哪?去股市,股市会波动显现机会。
尤其短期内出不了门,闲的无聊进场散户会多起来。
4、举债到蓄养
消费需求会疲软,因为人们,不光普通人,中小企业也一样,对现金的重要性的意识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过后,会有一波企业同行抢现金,刨食小民变抠门爱攒钱。居民储蓄率应该能回升,正好“养一养”。
5、金融资产利好
储蓄意味着百姓从实体资产向虚拟资产转移,也就是对金融资产有利,居民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会提升,例如货币(黄金)、理财、基金、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