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本月读了第二本书,也是第一次碎片化阅读。每次时间不长,因为是手机阅读,每天也能读上十几页,虽然读的快,读的浅。但是还有有一点小收获。
作者的收获:
我们不管做啥都是要有实力,没有那个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跨行去电视台面试,需要具备主持的能力;做自媒体,需要有输出内容的能力;做视频博主,还要有拍摄和剪辑的能力。
每前行一步,我都会问自己,这些能力我是否已经具备?我和自己的目标之间究竟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又是由什么造成的?是技术、人脉、平台或是其他?往前走,一定需要准备得万无一失吗?不是的,千万别这样想问题。
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万全的准备。无论是谁,都没有办法等到时机完全成熟的那一刻。因为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切瞬息万变,完全成熟的时机永远存在于最后的复盘和总结。
选择做旅行自媒体的时候,或许在别人的眼中我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其实不过是整合了彼时的能力和手里所有资源,觉得是时候放手一试了;不过是在我准备好的同时,短视频的风口给了我舞台和被看见的机会。
我们都希望遇到风口,碰到机会。但是想想自己有那个实力吗?我们做好了准备了吗?
️双目标清单系统
(Two-List System)
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在事业上依然有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来。于是Flint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
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
Flint现在有了2个清单:
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
巴菲特问 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Flint回答道:
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
不,Flint,你搞错了。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这让我想到了三件事:
1. 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当有了具体的目标,你才能反复地推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在每天早上睁眼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围绕什么东西优化和努力。
我听过的另外的一个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将开放式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而「什么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对于个人或是企业都是如此。
2. 专注很有力量。
在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如果有太多目标,那么很可能哪个都无法完成。
尽管「专注」和「聚焦」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人提及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准确地辨识自己的欲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人,还是少数的。
3. 比起「有所为」,「有所而不为」可能更关键。
这可能和芒格说的「Invert, always invert」 有相通之处。没有被选中的那20个目标,其实也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合理的理由去在那些目标上花时间。
但它们才是默默消耗掉时间,转移你的注意力,又不能真正产出成果的事情,这种目标比看起来明显就很愚蠢的东西更加危险。
4-把5年,10年的战略,再落地成1年的目标。再把1年的目标,变成每一个关键指标的取得方法,每一个拜访客户的流程细节。
细到一个螺丝钉的拧法,一片帆布的织法,才能获得一整艘船,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看十年,定三年,干一年,愿景驱动了战略,战略驱动了目标,目标驱动了执行。
舒适圈不是错误本身,也不是避之不及的“不上进”的代名词。它是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错,发现自己擅长的可以发挥和放大优势的领域。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该随意丢弃。就像那句经典的话说的一样,人不可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但我们可以选择扩大自己认知的边界。
我相信,你是怎样的,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别人的人生经验、路途上的洪水猛兽,都不应该成为你的阻碍,不应该定义你的人生。你的人生,由你的天地决定,而天地壮阔,值得用奔跑的姿势相迎。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就看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人生,因为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答卷,我们就是答卷人。时间是做好的证明,结果是做好的收获,就像作者写的那样,我不想碌碌无为,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为了自己的选择,我可以义无反顾,虽然也是走了弯路,碰了壁。那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只有一块块的垫脚石,才有我们的铺路石,最是才是我们的阳光大道,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道,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