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在做着选择,有意识与无意识,不管你信不信,你的人生就是你自己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正如现实疗法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在《选择理论》这本书中所说,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学习好不好,是你选择的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选择的
你的朋友,是你选择的
你的爱人,是你选择的
你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模式,是你选择的
你的职业、你的工作环境、你的居住地……
甚至,你的“病”都是你所选择的。
所有的压力,来自于选择的冲突。
1
小明上初中了。他有两个选择:可以选择住校,也可以选择走读。住校,可以不用再听到妈妈的唠叨,摆脱妈妈的控制;走读,可以有机会在家玩游戏。这两个选择都能给小明带来好处,但是小明只能选择一种。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带来的选择上的冲突,被勒温称为双趋冲突。
2
小美有一个交往三年的男朋友,虽然男朋友已经向她求婚,可是她还是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敢走进婚姻。婚姻的确可以给小美带来稳定感,安全感,也让自己漂泊的心可以停下来。但是,一想到结婚后自己的责任,作为妻子要照顾丈夫,后面生孩子还有一大堆的麻烦事,她开始犹豫不决了。这个选择,一方面会有好处,但又会承担很大的责任与压力,这种冲突被称为趋避冲突。
3
小张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每天早上7点就要去公司取件派件,晚上8点才回到宿舍,劳碌的一天,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派件,枯燥而乏味,也看不到前途。时不时还要受到爱挑刺的客户的指责,把这快递小哥当成了出气筒。如果不做这份工作,自己学历不高,也没什么技能,可能还是找回这样类似的工作;完全不工作,自己又失去了生活来源,做这份工作没有价值感,也赚不了多少钱。小张每天起床时开始挣扎,辞职还是去上班。看起来,两个选择都不是他想要的,这种冲突被勒温称为双避冲突。
4
前两天一位朋友正面临着一个职业上的选择,公司有个外派北方的机会,去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实际上是升职,福利待遇很不错。但是去的那个市场是一个未知,能不能做好不知道,如果再退回深圳总部,可能现在的位置也不保了,或许会面临着失业。留在现有的职位,职业晋升机会渺茫,收入也不会有相应增加。但在这里工作安定,周围很多朋友,而且深圳的城市环境也是他特别喜欢的。
我们看到他这两个选择都有利弊,的确很难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上的冲突被米勒称为双重趋避冲突。
选择的痛苦来自于过去固有的外部控制心理学。
我们想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比如以“一切为了你好”的名义,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怕孩子交到坏朋友,严格筛选孩子的朋友,偷看孩子的日记等等。孩子会被这种令人窒息的爱所绑架,无法活出自我。
他人试图让你做某些你不愿意做的事。比如你的父母让你准备20万元给弟弟结婚买房子,而你自己也并不宽裕,可是又不敢违抗父母之命。你的朋友让你帮忙,你自己刚好没空,可是你怕失去朋友,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帮他,结果朋友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你和他人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情。情侣之间在相遇之前已经形成了很多固有的生活习惯,但他们都想要对方去适应自己,去为自己而改变,结果让关系紧张痛苦。
小方非常贪玩,结婚后还是经常呼朋唤友去泡酒吧,她要老公给她这样的自由。老公无法容忍一个女孩经常玩到深更半夜喝得醉醺醺的回家。两人为这件事情几乎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但是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虽然,小方有时会口头答应早点回家,可是一喝高兴了,也就把当初的承诺抛到了脑后。小方想改变老公对于她喝酒的认识,接纳她这样的行为,她觉得自己又没有做什么出轨的事情,没有对不起老公;老公想改变小方跟朋友玩的方式,结婚了,女人要本份,应该多呆在家里,少跟外面的男人混。他们彼此都在试图去改变对方。
当我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做选择时,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选择权拱手让人,也就是接受了别人的外部控制。人生只有一次,把选择权给了别人,甘愿让外部世界去主宰自己的人生,想想,那岂不是很亏?
当然,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让我们从潜意识来看,把选择权让给别人可能是超我向你行贿:你可以不必承担错误的结果,而把失败的后果都推给别人,这样就避免了失败后的挫败感与内疚感。
或许是,你可以给自己找一个不努力的理由,你把自己的无力感投射出去,这样,你可以自恋地认为自己很强大。
亦可能是你的超我不允许你超越父母,父母过去不都是这样过的,不都是对他们的父母言听计从?你不能活得跟父母不一样。通过向父母认同,向父母致敬,你的不选择就达到了心理平衡。
还有,你害怕自己选择后的结果,那个恐惧是你无法承受的,因为过去你从来没有做过选择,也从没有在选择的挫败感中得到锻炼与成长,所以,一个很细微的选择,都会被你视同为洪水猛兽。
《选择理论》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它解释了我们为何以及如何做出那些决定我们生活的选择,其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心理学。这也是这本书最精髓的部分:你可以选择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态度、行为,相应的,也就改变了你的情绪、关系。
让我们尝试用选择理论的方法去破解小方与老公的矛盾与冲突。去爱一个想控制和改变你的人,或者爱一个你想控制和改变的人,这两种情况都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实现。
优质世界
选择理论认为,我们感知到的许多现实与别人迥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独有另一个重要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优质世界。
这个优质世界由许多具体画面组成,如果我们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生存、爱、性、归属、权力、自由、乐趣,最好的方法是实现这些画面描绘的内容。
这些画面可能包括,我们需要共处的人,我们想拥有或体验的事物,我们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统。我们选择的方式,都是想让客观世界的人、事、信念去更接近优秀世界中的这些画面。
小方的优质世界包括了与老公的亲密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这可以满足她爱、性、归属、自由、乐趣的需要。小方的老公的优质世界中也有与小方的亲密关系,同样可以满足他爱、性、归属的需要。
如果小方意识到她正在损害老公在他的优质世界中的地位,比如她不再那么重要,或者老公可能寻找其他的对象去替代她在老公优质世界的位置,她可能就会选择约束自己的行为,理解老公的感受。
整体行为
检视你自己的人生,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己不在行动的时刻。你所有重要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你自己的选择的。
行动本身其实是包含了一系列方式的整体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做这个动作。比如小方晚上去酒吧喝酒这个行为,一是她做的动作:外出喝酒;二是思维:她想要与朋友有更紧密的关系;三是感受,她感到快乐;四是生理表现,大脑失去控制、兴奋等等。
这四个成分是同时发生的,选择理论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行为”。你或许很难控制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不能像控制行动和思维一样直接控制它。当丈夫面对小方的行为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你要显得若无其事,你不要愤怒”,但他做不到。他的愤怒可能会让他出现躯体反应,比如两眼突出,肌肉紧张,脸上发红,头皮发紧,这些似乎都是无法控制的。
整体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可以选择与改变的可能,四个要素,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能改变的,从而间接影响那些不能改变的部分。所以,你可以选择作什么(行动)与怎么想(思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感受与生理表现了。
回到小方的例子,想到老公可能把她从他的优质世界删除,她可以选择在行动上不再那么频繁地出去喝酒,或者不再那么晚回家,在思想上去理想老公愤怒的原因,这样才有可能去解决伴侣之间的冲突。
调解圈
当小方与老公之间又一次因为喝酒的事情出现冲突时,他们首选想到的是,这样的争吵对于我们的关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这样做,会让我们更亲密还是更疏远?
当伴侣双方都还在彼此的优质世界中,他们就不会选择战斗或者逃跑的方式去处理冲突,因为疏远,只会让自己在对方的优质世界中的地位不稳,甚至消失。
在这样的基调下,小方就与老公形成了一个调解圈。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不再使用外部控制理论去改变对方,而是选择做每一件事情的基础是,它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婚姻。
他们就有了解决分歧的工具,也就有了化解冲突的法宝。小方喝酒是否会影响她的婚姻?是不是让老公更加愤怒,进而导致失望,关系疏远?老公总是抱怨、贬低、指责、甚至躯体暴力,是否会影响他的婚姻?是不是让小方认为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挑战,被老公所控制,进而导致厌恶,而让关系疏远?
正如威廉﹒格拉瑟所说:选择理论让我们知道,我们控制自己的生活的程度比我们想象中更深。我们选择了自己所做的一切。
选择《选择理论》这本书,的确是有益于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