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被1万小时定律耽误了,你用100小时就能超越80%的门外汉
你一定听过1万小时定律,意思是如果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至少1万个小时来坚持和努力。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这条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算。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
然而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也拥有了一辈子,做的是同样一件事,也就是同一件事情做了10年,20年,乃至40年甚至50年,但是这辈子也没有太多的成就可言,一辈子乏善可陈的人数不胜数。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被“1万小时定律”耽误了?
其实工龄不等于经验,工作时长不等于成就。
美国投资博客Coding VC讲过一个“100小时定律”:要超越80%的纯门外汉,你可能都用不了100小时,有时候甚至10小时都用不了。
比如,可能你花1万小时,也成不了500强企业的CEO,但只要花不到10小时,学会一些核心技能、沟通技巧,就足够超越那些职场老油条。
100小时定律告诉我们练习某项技能, 有目标的去干,有目的地去学,边干边净化,只需要 100 小时的积极学习即可变得比绝大多数人有竞争力得多。
二、懂得100天定律,在职场更具竞争力
那么100小时定律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效用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逐步实现大梦想,不容易迷茫。
很多人新进职场之后,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平时除了勉强完成工作上的事情,就没其他的了。经常会有想要学习,希望成为职场大牛,但是不知道如何动手的人陷入职场恐慌,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画大饼是在你能力有充分条件的情况下,该画就画,在自己充分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大梦想、画大饼反而害了自己。
100小时定律却可以帮我们将这个大梦想逐步变成现实。比如说,抽出100小时,一个月学习一项新技能,做PPT,做EXCEL,学做拍视频,写作技能都是对职场竞争力提升的不错选择。
这样不仅能给自己制定目标,不会迷茫之外,还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之后再遇到领导交代的任务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还能比之前做得更好。
2、挑战舒适区,快速成长。
100小时定律帮我们理清一件事:练习虽然是重复去进行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每次练习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
如果100小时都是在练习自己已知且已熟练的技能,那最多也只能就是练好了这一项技能,而不是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
心理学有一个关于舒适区的概念。
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状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能在这个区域维度感受到舒适性和安全感,并放弃了进一步突破瓶颈的意愿和能力。久而久之,这个人能力就很难有所提高。走出舒适区,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个难题。
很多人为了享受学习乐趣、缓解自身压力,就此放弃了进取之心,于是出现了“学的都会,不会的都不学”的情况,即使训练时间超过一万小时也绝不会让人取得成功。要知道在舒适区之上,还有学习区和焦虑区。100小时定律就要求把时间花费在这两个区域当中,让自己的舒适区逐渐覆盖学习区和焦虑区。
举个例子(最近自学UI总结出来的):当你想要画好一张图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先去分解这张图,了解这张图的布局排版、色彩构造、ICON、字体设计等等,单独的去做好这几个东西然后合并它们,出好这张图。而不是不断的去加东西,给页面填充的很丰富,看起来很饱满。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设计不是无以复加,而是不可减少。所以之后的练习也是一样,针对布局排版去深入学习,如何布局更好看,或者色彩搭配如何更好等,拆分之后去练习并深入学习,才能更好的进步。这就是挑战舒适区,挑战自我。
3.与时俱进,做好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准备。
互联网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空间。人类的休闲时间也是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是越来越广。
同样的,对于别人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当你看到某个同事突然成为牛人的时候,他一定是运用了100小时定律。因此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要单纯的只去学自己喜欢的一小部分,可以拓宽兴趣爱好,适时给自己100小时,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变成升职工具。
三、只需三步,掌握100小时定律,把兴趣变成升职工具
既然“100小时定律”对于职场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有效地应用呢?你只需要掌握三个步骤。
首先做有效的搜集,搜集所有的知识堆在文件库里, 然后整理归纳, 归纳完以后再提炼总结。这三招用了,基本上在这个垂直领域是一个专家了。
首先,大量的搜集资料。
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很多便利,找到你的兴趣,寻找新的目标挑战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化,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和兴趣发展成专业的高度和垂直的唯一。我们永远不要想做某个领域的之一,而是去挑战自己,能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唯一。
利用互联网,一个月就能学好一个手艺,因为互联网把很多的方法用图解的方式,视频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教会你的。100小时定律我就是拿出一段时间来逼自己一把,在互联网上,变成一个速成班的高手是可以的。
请教会的人,这个领域的专家分享经验。
去知乎提问,或看高分回答。
去相关专题网站看上面是如何把技能拆解的。
去教学网站或书籍目录看这个技能的轮廓。
在资料收集完备之后,至少10万字的资料,就是半个专家了,即知识专家,但不是能力专家。大脑里已经武装好了,接下来就看怎么用了。
其次,有效的整理归纳。
如果这一大堆几十万字的资料要记在脑袋里,没个三五年时间记不住,也不能保证全部都会。因此我们必须整理归纳,把有些不要的部分和无效的部分删除掉。
整理归纳就是删除无效的部分,剪除无用的部分,留下有用的部分。就是找到所有资料的整体规律。
比如说编剧规律:小说名著、电视剧、电影,一定是跌宕起伏的。
观众期待一个人赶快死,编导一定不能让他死,还要让他活的爽,好人一定要让他死得快一点,坏人一定要让他活得长一点,有道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你期待两个恋人尽快在一起,怎么安排?一定是经历千难万苦,要么来个第三者,要么意外失忆症,比如韩剧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到“长腿,养眼,土豪”,“无奇幻,不韩剧”。
一个伟大的编剧,一个伟大的导演就要学会怎么控制观众的情绪,你想要的,我不去给你。
不要以为你的悲伤是你自己练出来的,是导演和编剧设置出来的,你的泪水他知道什么时候流出来,也知道你什么时候流出来,然后在那个关键点上一催泪,再把音乐往上一推,一个小高潮,然后你就泪流满面。这就是作家和编剧的高明之处。
总结,有效的整理归纳不仅仅是知识点,不仅仅是观点和态度,更重要的是找到规律。
最后,提炼和总结。
提炼总结是清除没有规律的部分。有看不懂的地方就换一个,因为有时候你的知识不够理解,搞不明白先放下。并且将自己理解的,总结成观点。
比如说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王阳明却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王阳明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总结:首先大量的信息收集,其次有效的整理归纳,最后高屋建瓴的提炼总结,你就是专家,你就是高水平的人。我的总结是10万字搜集,1000次整理,100次提炼。你学到了吗?
李老板专注企业运营。做有结果的内容,活出有价值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