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成功告破不由得使人联想起韩国的一部经典的犯罪悬疑片——《杀人回忆》,该片根据真实案件“华城连环杀人案”改编,其中在案件发生以及侦破上两者也有很大的巧合,如长期作案多达十起,强奸杀害女性,尤其身穿红色衣服,警察原本也是查找略显变态、面目阴恶的嫌疑人,后来利用了DNA技术等等,但结局却存在差异,一个是28年后成功告破,一个是至今还无定局。
悬疑的故事来自警察、嫌疑犯与第三人
影片开头是顽皮的小男孩在田野中窥视,接下来警探小镇斗满在下水道看见女尸,故事由此展开。两个月后,又发生了同样的凶杀案件,引起了很大的恐慌,为此宋康昊饰演的小镇警察朴探员与金相庆饰演的汉城特派警察苏探员专责调查此案,然而侦破并不顺利。凭借灵感做推断的斗满和依靠证据说话的泰允在冲突中,艰难进行调查,几次将嫌疑犯屈打成招,而受害者还在继续。二人发现凶手好像专挑有脱毛病的女子以及在雨天穿红色衣服,由此通过在雨天引诱来抓捕罪犯,然而落空,另外一名女子别杀害。同时,发现朴海日饰演的小镇小青年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将其锁定,但结果从美国寄回的DNA鉴定报告却又令案件陷入窘境。结尾仍是小镇田野一片金黄的稻田,昔日的警官在下水道往前看,同时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在二人对话中说出:不久前也有个人也在这看,那人说在这干过什么事,回来看看,至于记忆中的模样,小女孩说有点平凡,就是很普通的那种。最终,影片以朴探员的眼神炯炯告终。
由此,借助灰暗色调、镜头切换、切实配乐、精湛表演打造了一部经典的悬疑犯罪片,凶手与警察角逐通过受害人上演出悬疑的剧情,作为旁观者的记者、普通民众、军人等以第三人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凶手的残忍与警察的失败?是惊悚的案件和紧张的氛围?还是故事的复杂与内涵的隐晦?
相互的怨怼终归体制、历史与环境
故事多是在较为压抑的氛围中不断渲染,而无论是出现嫌疑,还是是发生杀人案,其中无不充斥这各方之间相对的怨怼,警察的愤怒与民众的恐慌、嫌疑犯的恼怒与警局的不满、媒体的要求与学生的狂热,各群体的情绪发泄好像又成了故事的主线。这凶手的逍遥法外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当时的体制环境,与其说导演帮助凶手回忆杀人过程,不如说对大韩民众的集体记忆的有意识追寻。
故事开始的1986年韩国尚处于金斗焕军事专政时期,社会正处于专制与民主的转型期,而历史往前1980年发生了世界震惊的镇压民运的“光州惨案”,往后的1987年全斗焕辞职并接受审判,同年韩国实现了总统直选,逐步步入现代民主国家行列。影片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可见里面的情节与人物无不烙刻上时代的痕迹,每个略显呆滞的嫌疑犯,每一个情绪激昂的警员以及每一个“不正常”的旁观者,他们可能出现了某种向左或向右的扭曲,正因此好端端的一个人也会被消磨,冷静的人开始变得狂躁。而时代的变迁,也带来新的风貌,唤起旧的记忆难免会多些意味,正如结尾处朴探员充满愤恨的眼神直望镜头,像是在控诉什么?
进步的力量皆有自由、人性与反思
一直以来“恨”是韩国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统治者、对民族入侵者、对旧文化观念、对人性、对现状等等充满批判,在林权泽、李沧东等导演的作品多有体现的,这中恨文化其实正是长期处于专制、动荡与分裂的韩国民族本性反应,民主自由与人性解放也就成了应有之意。在影片中,恐惧的可能并不只是一两起强奸杀人案,而是钳制的人性,是有声不能发的压抑,而这一旦爆发可能是找不到“凶手”的,因为每个历史中的人都既是无辜的受害者,也是无情的施害者。
影片开始时略显顽皮幼稚的小男孩有可能是向我们展现军统时大众的愚昧与无奈,人人都是那种高压体制下的牺牲品,包括警察、各个嫌疑犯、学生等,强奸犯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罢了;结尾时小女孩疑问可以视为大众的疑问,此时人们也开始去关注他者,从集体灰色记忆中换取前进的力量,以此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社会,实现从个体进步到推动社会进步。这种首尾相照的画面,象征着又回到了波浪式前进的原点,在不能了解的真相中,既有物是人非的历史感,也有永恒追求的现实性。
1969年出生的导演奉俊浩始终在电影中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中小人物命运关系,而且较好的商业性并没有丢失高超的艺术性,《杀人记忆》2003年上映就登上票房首位宝座,并斩获多项韩国电影大奖以及国际电影节奖项,如第16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第40届大钟奖最佳导演奖以及第51届圣巴塞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奖等等。
抛开这部影片本身,这些类型艺术电影的拍摄与上映就显示出了韩国精英分子对历史、民族以及自我的反思,这种反思带来的价值不只是集体记忆的追寻,而是提起大众开拓未来的勇气,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自由独立中唱响民族历史的明天,这也是中国电影界以及更多有智识群体应该逐步做的。
而又回到白银连环杀人案,那位看似十分普通的高承勇外表并不凶残,但在长达28年中却做出了多起难以置信的残忍之事,可见表象之下并不是就是真实。而一些所谓的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将嫌疑犯动机归结为内向心理所导致的弊病,诚然有时候孤僻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并不是发生残忍事件的根本原因,也不能将此简单归因为他本人的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有待追寻。梳理高承勇普通的一生可能我们会发现更多,不得志的梦想、赌博与跳舞的爱好、长长短短的漂泊、少得不能再少的言辞、与人争执的悲剧、长期困扰的贫穷、人尽言之的孝顺、长大成才的孩子,再加上惨无人道的行凶,难道这又不是社会的悲剧吗?一个普通的人不可能就简单地有了高冷与残忍的双重性格,在命运的轨迹中和社会的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才是应该被重视的。
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进步纵然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真正的进步在于社会民主和人性解放,“沉默的大多数”终究不是历史所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