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下午,在去往苏州的高铁上,看完了一部电影《隐藏人物》。
因为电影对自己的触动太深,今天早上起床,又完完整整看了一遍。
当时60年代的弗吉尼亚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电影的主角是三位黑人女性,在当时极端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她们克服种种舆论与偏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Mary勇于尝试不可能之事,她想要成为NASA(太空总署)的工程师。但成为一名工程师,她必须在弗吉尼亚的一所白人院校上课,以取得所需的学位证明。为此,她向法庭提出申诉。
在法庭上,她聪明地引述法官的人生经历,提出论点:“the importance of being the first ”,打破了黑人不能在全白人学校学习的规则,拿到了工程师学位。
最终,成为太空总署和美国的首位黑人航空工程师。并在不久之后,获委任兰利女性计划经理,为所有肤色的女性争取权益。
Dorothy干着主管的工作,却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始终得不到主管的头衔。
但是,她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IBM大型电子计算机被初步投入使用时,她主动学习编程译码技术,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最终,成为了太空总署的首位黑人主管。此后,作为译码专家,奋斗在电机运算的前线,被视为太空总署最聪明的人之一。
Katherine从一开始上厕所都要跑到800米外的有色人厕所、喝咖啡都只能用被贴有色人字样的咖啡壶,到后来克服重重工作壁垒,成功地让之前怀有偏见的同事心甘情愿为她倒咖啡,并被委任负责阿波罗11号登月以及穿梭机的运算。
此后,太空总署为表彰其在太空旅行领域的卓越贡献,把计算机大楼命名为凯瑟琳·G·约翰逊大楼。在97岁时,她又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这三位黑人女性,面对无法改变的肤色、种族,并没有抱怨外界的环境,而是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以及卓越的硬实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人才,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白人的尊重与认可。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2.
看完这部电影,最深的一个感触是:同样是人,面对相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生活心态、处世态度,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一个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失败、不顺心归因于外界因素的人,一定不会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永远是稍稍遇到一些烦心的事,就会无止境地抱怨身边的人、周围的环境,而不会从自身出发反思自我,从而克服不利条件。
而一个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断改进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而这种积极的能量,反过来会助力ta的人生之路走得越来越宽畅。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先别急着抱怨,而是清醒下来,先反思自己。
比如,上班迟到,你抱怨公交地铁拥堵,导致自己不能够准点出现在办公室;但如果换个角度,每天出门前将堵车的因素考虑在内,提前半个小时出门,也许在清晨的上班路上,心态会更加从容,工作起来也会更加有干劲。
比如,作业未准时完成,你抱怨平时忙的事情太多,课业太繁重;但如果你能够将布置的作业需花费的时间做一个大概的估算,然后落实到每一天固定的时间段,就不会整天以忙为理由,为自己不合格的作业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比如,得不到升职加薪的机会,你抱怨领导处事不公平,上司偏心埋没了自己;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把每一件工作都做到了实处,一天有一天的进步;而不是抱着多年的工作老本在荒废时日。
比如,你抱怨学校学习环境很差,学习氛围不强,导致自己毕业之后一无所学;但你有没有反思过,大学四年你是否主动为自己争取过进步的机会。
比如和某一位任课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近况并请求得到一些建议;比如积极参加一些大型的比赛,为自己未来的履历增加出彩的经历;比如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这些,你都做到了吗?
还是只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地抱怨。
其实,所有一切的抱怨,80%的原因都在于自己。
3.
前几天,有读者私信问我,环境真的很重要吗?
我回答,主要是靠自己。
但不可否认,有时候,好的环境也是各方面资质的证明。
我给她分享了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感受:
从一开始的专科到本科,再到现在的研一,我的一个感受是:不同的院校师资力量之间的配比是不平衡的。
在一个好的院校,你可以得到一些在学术上比较优秀的教授的指点,有时候你听他们的一节课,都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提升。
甚至如果有机会和那些教授一起做项目,他们会亲自指导你如何深入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这无疑是一项宝贵的成长财富。
但是,有时候环境也不是必然的。一个不求上进,整天浑浑噩噩的人,环境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件附加的累赘。
我至今还记得,我去上海一所院校参加研究生复试,当时我在楼下大厅和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能够在这样的院校学习三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那时,在旁边坐着一位一直低头看手机的女生。在我说这句话时,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我不知道为什么,就仅仅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神里的不解与迷茫。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学习心态,求知欲望,最后所造就的个人是不一样的。
而最终能够决定我们走多远的,永远只有自己。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足够的上进之心,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外界的不利因素。
这种自我的内驱力,会促使一个人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主动走出生活的舒适区,最终,成就那个更好的自己。
4.
前两天,有读者问我:你每天这么努力,努力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当你真的具有深刻的自我改变的意识,努力根本就不需要动力。因为发自内心的那种向上的欲望,会内化为生活的本能。
当你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么对于你而言,还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去努力,就已经是一件很足够幸运的事,哪里还会专门花精力去找各种外在动力,刺激自己去努力呢?
你的内驱力,足够激发你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鞭策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想起,今天和朋友聊天时,我说:“现在在杭州上学,我几乎每天都很紧张。”
基本生活节奏是晚上十二点睡觉,睡觉之前订好第二天五点的起床闹钟,然后在脑海里反复告诉自己,明天请一定要准时起床。
因为,我害怕哪天一睁开眼,三年校园时光已经逝去。
而那时的我,除了一纸文凭,一无所有,那太可悲了。
最后,想说,方法总比困难多。
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请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