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时间管理课程的学习后,开始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刚开始强制性要求自己必须要以一周为周期计算锻炼时间,之后再要求自己以天为单位记录锻炼情况,但在此之前的3、4年对于身体管理是每个月的锻炼时间至少15个小时,包括跑步、瑜伽、打羽毛球、登山和徒步,只是随意的进行,不要求必须按周规律,也不注重锻炼时的修复和保养,更没有记录和回头反思,身体勉强地锻炼到,但感觉不到太大改变。
刻意练习是所有行业成就自我的最好方式,从8月28日开始刻意跑步,国庆节回家期间看完吴栋老师的《像恋爱一样跑步》,开始注重跑步的姿势、触地的频率、膝盖弯曲的程度、前或后脚掌着力点、呼吸的控制和大脑的专注思考。加入“不跑就出局”要求每周至少跑步9公里,每月跑36公里,兴许是一直都有锻炼的习惯,所以在跑步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家所说的极度厌跑情绪或放弃跑步,而是不断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和挑战,刻意寻求时间和空间去跑步。这种刻意最直接的体现是所有以前不跑的借口和理由都被抛弃:地面滑危险,头发湿不健康,跑步以后一身汗还要洗漱没有时间,吃得太饱跑不了等等,这一切就跟练习瑜伽时的想法一模一样,我身体硬、手无力、呼吸不好、跟不上老师和其他人的节奏,所以我肯定是跑不动,也练不好瑜伽。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也是自己的,为什么总是要把自己的跑步和瑜伽与别人对比,是为了寻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还是为了那仅有的小小自尊心?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把自己的未来往外推了。实质上你什么都不要去想,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换好运动鞋,套上运动服,塞上耳机,出门开始跑,无论你能跑多少,也无论你周围的人怎么看待这个行为,你开始跑步就是刻意改变的第一步,烂开始~你最好的起点。
刻意练习从态度上改变后,就开始注重实践开始和过程。烂开始就是不计后果的开始,只要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就足够了。7月份不小心扭伤脚踝,足足休息了1.5月,除了练习瑜伽呼吸法什么运动都不能做,甚至刻意减少步行。8月底打算跑1公里,从1公里开始跑,群里的大咖们开始指导我如何快速恢复体能和训练。从目标的设定,在跑的过程中速度的控制,甚至在陪跑的小伙伴的选择上,事无巨细的受教中获得成长。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设定2017年后半年的跑步目标267公里:
1、第一阶段要求每次跑3公里,每周跑3次的频率进行,这也是和“不跑就出局”的要求相符,跑30次3公里之后再增加里程数。果然,按照这样的科学速度,自己感觉跑步还是可以继续下去,不是特别累,也不是很轻松。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难免会出现情绪低落或许别扭的时候,或被某些其他事情所耽搁,这个时候群体性力量就发挥作用了。每次不想持续下去,就会跑去群里拉住某个小伙伴说,不想跑也不想动怎么办,小伙伴们要么说出来我陪你一起跑,要么就刺激说去看看楼下的肥肚腩,不久的将来你就是那个样子。就是这样的双重人格,有刺激,有鼓励,不管如何都是为了更好的互帮互助。一个人,可以跑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跑得更久。
2、第二阶段要求从3公里增加到4公里,坚持跑30次,也是每周跑3次。也就是第一和第二阶段加起来的里程数=90+120公里=210公里。目前已经跑了53次,总共跑了203公里,还要跑7次才完成第二阶段跑30次的任务。按照这样的里程数,第二阶段能达到224公里(203+7次×3公里),比预期多跑11公里即多跑了5%(先自我陶醉3秒钟),很满意自己的成绩,同时也感谢小伙伴的鼓励和陪伴。期间最好的成绩是3公里跑了17分钟50秒。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完成4公里,但是偶尔能达到4公里,一度超越到5或8公里,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总结果都是一样的。刻意的背后是偶尔放松,偶尔严格,总目标不变。
3、第三阶段267公里是后半年的总目标,比第二阶段的210公里,多出差不多50公里。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个重大挑战。老实说,自己并不会崇尚跑步,跑步无非是众多运动当中的一种,还是特别枯燥无味的一种,本身的趣味只能从它的意义和路上遇到的风景有所领略和期待。 每一个安静的清晨,每一次耀眼的黄昏,每一双奔跑的脚印,当第一个起点也是终点,终点又回到最初的起点,50公里是最后的冲刺,给2017的圆满句号,也是2018年的序幕,奔向未来!
当在跑步时,我在想这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无论起点终点都是在路上。我不过是在刻意培养一个优秀的习惯,从设定目标、管理目标到实现目标,锻炼身体如此,人生的其他优秀习惯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