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恶补理财方面的书,首先要看的便是《富爸爸,穷爸爸》,读来十分有趣。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中产阶级总是在债务泥潭中挣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不是来源于学校,而是来自家庭。一个来自穷人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认真学习而获得好的学历,却也容易秉承穷人的理财方式和思维习惯。”
“富爸穷爸”的主人公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爸爸,并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中年男人,他是高学历的教育官员,为政府工作,却从未实现财务自由,一生为税收和债务所累;而“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爸爸,高中没毕业,却腰缠万贯。
两个爸爸都倾心相授自己的工作理念和理财方式,却让清崎感到烦恼——他们的理念背道而驰。穷爸爸叫他好好读书,将来进入大公司工作,富爸爸让他多学财务知识,以便创建自己的公司。一个追求高学历和好的社会地位,追求稳定发展,一个无视风险和教条,一心追逐财富。
清崎像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听取“穷爸爸”的建议,认真读书,考取心仪的大学,然后步入平凡的岗位。直到他目睹“穷爸爸”失业,而“富爸爸”成为最夏威夷最有钱的人之一,才突然领悟一些赚钱和生活的道理。
按照“富爸爸”的引领,他迅速发财致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几个档次,真正开始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这是个西方的故事,而在我们国内,穷爸爸富爸爸们的界限倒不是很明显,放眼身边各类家庭的同学,父母无论是从政的,经商的,教书的,打工的,通通希望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即便是“富爸爸”,对于孩子的理财教育,也显得异常贫瘠。
他们怕你辛苦劳累,为你人工排除风险,同时也斩断你实现财务自由的路。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稳定的工作,意味的即是清贫的人生。多数年轻人的心里在呐喊着,我们不要稳定,我们只想要钱!
多少人渴望一个“富爸爸”,并不是单纯在渴望物质享受。我们想要的是坚定的后盾,是思路,是视野,是不惧风险的冒险精神,是打破常规的魄力和担当。
我们不想让爸爸们为了我们畏首畏尾,我们希望可以学来学校里学不到的财务知识,和一点“过来人”的指引。
拼爹的年代里,拥有一个富爸爸意味着拥有什么?不只是雄厚的家底,而是可以源源不断地赚钱的技能,是理财方式、消费习惯,和富人思维。
然而没有富爸爸,则意味着失去了抢跑机会,甚至只能在别人跑出半圈后才开始追赶。
那些有富爸指引的朋友,总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在更小的年纪赚更多的钱,享受着更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我自己刚刚迈入体制内单位,工作算是暂时性稳定下来了。虽然还没拿到第一个月工作,心里却开始打起了小算盘,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多长时间可以攒够人生的第一个10万?第一个100万......
这么一想,不禁心寒起来,寒窗苦读十余载,我竟然没有一丁点财务知识。我们从小学如何穿衣打扮,如何品尝美食,我们执着于追求高端的休闲娱乐,期待自己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归根到底,所有人都在学习花钱的艺术。可是,钱从哪儿来?
终其一生都在和钱打交道,和钱斗争,我们渴望着钱,仰望着钱,却羞于谈钱,从不把它摆在桌面上说。
父母期望孩子找到好的工作,无非也是想要孩子生活轻松,不要为钱所累,可是他们从不直接教授孩子赚钱的本领,只会含蓄地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才能赚到足够多的钱。
可以毕业之后呢,绝大部分的人发现,“我擦,我的工资怎么这么少,这么多年读的书喂狗了吗?”
多少人是等到20多岁迈入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不会赚钱。这时候结婚、生娃、随份子、老人生病,一系列需要用钱的问题接踵而至,猝不及防。
想来也是,我们总是在毕业后后悔自己没学习,在长胖后后悔自己吃多了,等决策完后悔自己选错了……同样的,在用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不会赚钱。
那怎么办?
我们要学的是如何让钱为自己工作,而不是成为钱的奴隶。想要赚钱,首先要发散思路。麦当劳的创始人曾在讲座上让人猜他是做什么生意的,大家都笑,“全世界谁不知道他是卖汉堡的”。可事实呢,人家是借麦当劳门店做房地产生意的。
斜杠青年的概念今年很火,简书彭小六成了老生常谈的例子。年过30人生才有转机,从IT业开始跨行兼职写作,并通过写作掘起了金山,组社群,开讲座,做分享,带学徒,开始了月入十万的新生活。
豆瓣三公子的理财路也走的通。先前在事业单位工作,并不可观的工资,凭借着基金定投实现财务翻倍,并且把理财过程写成了畅销书,赚了一笔非常可观的版税。
赚钱的方式有很多,关键看有没有思路,能不能抓住机遇,找到属于自己的赚钱办法。公职人员可以兼职做公考讲师,健身爱好者可以业余时间做教练,实在没什么特长的人,学学基金定投也可以在既定工资外赚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果当不成富二代,就努力成为富一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