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茨威格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尤其是在关于男女恋情方面,他的功底真可谓是炉火纯青。记得去年拜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就如同嗜酒如命的酒徒一般,不停地喝,不停的喝,直到把酒喝得一滴不剩。书中有一句话至今留在我的脑海中,并如同刻刀一样在心中划下了永久的疤痕:“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而后我读了茨威格一些短篇小说,还有几部人物传记的小说,比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断头王后》、《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富歇传》。茨威格写人物传记的特点非常鲜明,历史的事件和主人公的遭遇并不是书中的重点,反而是主人公在当下事件的心理活动成为了茨威格注重的细节,这也让他所著的人物传记有一股小说的味道。
为何茨威格如何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我有一个猜测:茨威格在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中提到在纳粹统治时期,他在英国流亡,正好弗洛伊德也流亡到英国。并且他们之间交往甚密。在弗洛伊德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茨威格经常去拜访,多次探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认为这段经历,让茨威格对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对他的小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心灵的焦灼》,这是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对此我深感困惑,为何如此巅峰的作家居然只有一部长篇小说呢?茨威格自己给出了解释,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力去驾驭一部长篇小说,所以一直没有在长篇小说领域做更多的尝试。其实这就体现了茨威格在写作的一种精神—精益求精,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写了一千页,一再修改之后,八百字扔进了纸篓,只留下二百页精华,我也绝无怨言”。
《心灵的焦灼》的中心思想就两个字—同情。张玉书在翻译此书时,把茨威格在文中写的一段话特意放在放在了最前面,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拒绝,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故事中主人公东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到当地最富有的一户人家做客,从而结识了一位下肢瘫痪、脾气古怪的姑娘。东尼同情这位姑娘的遭遇,经常去陪伴她。那时的东尼认为自己很有价值感,因为他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别人快乐。可是姑娘却曲解了他的同情和好意,认为这种情感中必然存在着男女之间的爱恋。东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姑娘的父亲通过各种手段让东尼的内心软化并屈从于自己的女儿。东尼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考虑的情况下,在一股莫名的力量推动下就答应订婚,但是事后内心充满了懊悔,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被同情心拽进了无底的深渊。最终东尼离开了,逃离了那片充满恶臭的同情沼泽地。但是姑娘却为此而自杀,这让东尼此后的一生都在躲避,躲避那些熟悉的地方和人,躲避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说一个人富有同情心,这是积极的评价。但是同情心和行动是两码事,如果自己的行动被同情心所笼罩,那就会变成同情心的奴隶。
记得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位好心人很同情流浪汉,然后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定期发给这些流浪汉几百元。但是当好心人锦囊羞涩时,不能按照原来的金额给流浪汉时,结果有一位流浪汉报警了,理由就是好心人给的钱没有以前多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对陌生人授人以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情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你把自己的同情心施展开来去帮助别人时,大概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别人能够充分领会到你的同情和帮助时,会珍惜这份援助之情,怀着一份感恩之心但不会奢望得到更多;第二种就是流浪汉这种,当一个人接受的馈赠过多时,会产生情感上的麻木,认为这一切的馈赠都是理所当然的,然后张着流口水的贪婪大嘴,永无休止的索取。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写到:“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似流浪汉得到了免费的午餐,但是贪婪的欲望会让他失去独立自主的心灵。
每次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时,网上都会爆出哪个名人捐了多少钱,哪个名人太抠了。正因为是名人,身上背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当然每一种身份就人而言都是一种枷锁。可是捐款数额不能百分百反应一个人是否有爱心和同情心。如果把捐款数额和同情心强扭在一起,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有些名人通过丰厚的捐款数额来推进公益事业,而有些名人则身体力行,比如袁立为了尘肺病人而奔波,江一燕深入山区帮助贫困儿童。
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时候,要量力而行。正如《心灵的焦灼》中的东尼,在同情心的驱使下,没有预估自己的能量就贸然行动,结果却是两败俱伤,造成一生的悔恨。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懂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去斥责别人是否有同情心,因为同情有两种,我不清楚别人会选择哪一种。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我都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