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听了一首许玲琴的诗《卖豆皮的夫妇》。街头巷尾的市井气扑面而来,普通人浓浓的生活气息像柴灶烧饭时,向四方扩散的饭菜气息。不信你可以拜读一下。
男的推着日子的三轮车
顶上是遮阳的斜条纹塑料布
平铁锅里的豆皮
“滋滋”地冒热气
女的穿着干净的花棉布衣裤
甩手甩脚地在一侧
像两条平行线
每天沿着大街延伸
他们在大街上吆喝生活
但从不用口
步履比散步略快
比欲望略慢
两把张开的剪刀
齐刷刷地剪向一轮红日
有人买豆皮
两条线开始交叉
男的用锅铲铲起豆皮
女的用手接钱找零
这样的工作一个人就可以
南门 北门
我经常与他们的幸福照面
确实如此,每天我们在上下班的路上,肚子饿时,最快捷的就是在街边小摊,买一点刚出锅冒着热气的小吃。不论你早晨起得多早,晚上多晚,总有路边的手推车亮着暖黄色氤氲灯光,灯影下,锅里升腾而起的水蒸气包围灯光,使得照出的亮光变得特别柔和,城市也多了一些人情味和烟火气。
倘若你有心在买小吃的时候跟他们聊上两句,提到他们起早贪黑的辛苦,他们便眼皮也不抬一下,双手依然有条不紊地熟练操作着,答道:“做小生意就是辛苦一点,可这就是生活呀!”说完抬起头冲你憨憨一笑。这笑容真诚、明亮,透着安之若素的淡然。
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我们细细观察一下,处处都是这种不去刻意思考生活,用行动诠释生活本身的闪光点。
每次回老家,都会去一对老夫妇那里买几个石头粿过过嘴瘾,不为别的,就为尝尝家乡那久违的味道。因为石头粿是徽州的特色小吃,在平底锅里烙粿时,上面压粿的是经过打磨带手柄的石头而得名。现在因为不再为徽商服务而成了街头小吃,里面的馅也不再只是以前纯粹的豆黄馅、芝麻馅,而是多了各种丰富蔬菜馅。
每次认准他们家买粿的原因,不仅仅是他们的味道好,更重要是他们的待人之道。如今已六十多岁的老两口,几十年来,每天在路边迎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手推车已经推坏了好几辆。如今家里子孙满堂,根本就不缺他们的吃穿,他们依然约定俗成,每天天还没亮就到了固定地点,脚下的行道地砖换了一遍又一遍,买粿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喊他们哥姐的如今也成了别人口中的爷爷奶奶了,他们还依然固守阵地,给周围远远近近的人带去方便,成了大家一道不可或缺的味蕾念想。
除此之外,见人就一脸真诚的笑容,也是大家愿意关顾的主要原因。他们周围有好几家摊位,唯独他家的排长队。每次问他们苦不苦时,他们描述起来时,像在讲别人故事。再看他们不言而喻的默契度,就知道他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不容易渡过的时光。
不信你看他们的配合默契程度便知。女的擀粿皮,加粿馅,一个粿摊好成型时,大伯已经在锅里挪出空位置,原本的两条平行线这时会交织一起,女的放粿入锅,男的一手拿着传着热量的石头,另一只手拿着锅铲前后左右一阵忙碌,锅里“呲呲呲”地冒着热气,女的继续用几十年练就的功夫,像变戏法似得又把新的粿给摊好了。
看似各自忙碌的他们,把关心对方全落在细节上,比如不时测头看看对方一眼;对方流汗了拿毛巾轻轻帮忙擦去,冷了,身后的塑料帘早已经放下;忙碌时,边上的手早已伸了过来……
可要问他们累不累,回答总是在“呵呵呵”的笑后,来一句“已经习惯了,这就是生活嘛!不这样做反而觉得内心不自在,空落落的。”
老夫妇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又学了一招,想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那就是过好当下,别去把生活想复杂了,结果反而处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