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解析王勃的《咏风》中华姐姐提到了少年天才王勃开挂的前半生。上回说到我们的“神童”王勃同学六岁写文;9岁指正儒家大拿书中的错误;14岁给宰相写信谈论政治;16岁中科举,进入公务员队伍。
就像我们买股票喜欢买潜力股一样,古代的权贵也喜欢到处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少年王勃发出的金子般的光芒被当时的沛王李贤看到了,就让王勃在他的沛王府担任修撰,也就是在王府里做个编辑,写写文章,陪王爷读读书。
沛王李贤是谁呢?他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生的第二个儿子。王府修撰这个职务看起来不重要,活儿也轻松,但前途很好啊。
因为王勃背靠着沛王这颗大树,从此进入了一个最顶级的朋友圈,接触来往的都是王公贵族,晋升的机会是一捞一大把。
此时锦绣前程在王勃的眼前铺展开来,任他纵马驰骋。
期间,王勃有个姓杜的好哥们,被朝廷派遣到四川崇州去做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王勃在长安给他送别,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中的经典——《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2)辅:指护卫,守卫。
(3)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4)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宦游人:离家在外做官的人。
(6)歧路:指分岔路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言律诗,详见解析王绩的《野望》。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今天我在这三秦拱卫的长安城给你送别,透过烟雾遥望你将要去往的蜀川。
这份与你离别的不舍啊,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都是在外做官的人。
但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我们纵使远在天涯也近如比邻。
所以无谓在这分别的岔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手巾。
先说下这首诗的题目。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不是人名。杜少府就像我们现在叫杜局长一样。
这里插播一下第一句中的“三秦”的由来。
话说刘邦率兵打进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后,想在关中称王。他为了阻止项羽入关,派兵把守函谷关。
项羽在河北巨鹿打败秦国的主力后,心想灭秦我出力最多,结果让你小子刘邦捡了个大便宜。他很不满刘邦吃掉关中这块肥肉,于是违背当初起兵反秦时定好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带领40万大军打入关中。
刘邦一看自己实力远不如项羽,可不能鸡蛋碰石头,就假装臣服,把关中让给了项羽,在鸿门宴中逃过一死。
而项羽为了钳制刘邦,把关中分为三个诸侯国,分别封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因此,这块地方又被称为“三秦”。
回到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
首句描写送别的地点。三秦守卫着的长安,何等的气势恢宏,让人仿佛看到长安城及四周壮阔的景色,胸怀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也给整首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第二句是说杜少府要去的目的地蜀川。“望”字把长安和蜀川这两个相隔千里的地方系在一起,表明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种情绪直接引出第三、四句。心中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不舍,但是看到友人难过,还是忍住离别的悲伤,宽慰他说:不必太感伤,我们都是离家在外做官的人。
为什么这句是王勃宽慰友人,而不是自我宽慰呢?
理由就是王勃当时是离开家乡,在大家都想去的长安做官,处于权力的中心地带,前途远大。而他的好朋友杜少府却是要去往遥远的四川,在地方基层做事,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王勃一定是察觉出好哥们离别中夹杂着的失意,故转移话题,好心安慰他。
第五、六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劝慰的话:你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我们的情义。王勃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去感染鼓励友人。
这两句表达了友谊的坚不可破,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由此很自然的引出最后的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即既然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在这哭哭啼啼的,我们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语气豪壮,”三秦“、“五津”、“海内”、“天涯”这些名称读起来非常有气势,与一系列悲戚情调的送别诗相比,它的意境既开阔又爽朗。
联系王勃当时的境况:少年成名,正是春风得意时,就不难理解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豪迈。
可惜王勃还是太年轻了。少年天才的名号是把双刃剑,既给了他名誉和地位,也让他恃才傲物,缺乏政治情商。
在沛王府做事没多久,就因为写了一篇斗鸡的文章被赶出了公务员队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华姐姐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