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谢丹儒
“斯人若如虹,遇上方知有。”
我曾无数次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理想的生活。他们的笑容、言谈,以及他们拥有的一切,我都无比渴慕。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
在遇见他们之前,这些,也只是想想而已。想象,幻想,空想,而没有具体的形式,更没有具象的内容。甚至,在遇见他们,我对于自己理想的生活一无所知。直至遇见他们,我看见了理想生活的样子,虽然,这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是最起码它的可能性被证实了。
不过,关于如何实现这些,实现它的条件都有哪些,我还是一无所知。基于这一点,我开始了探寻之路。
于是,就有下面这段随笔。
1.
不得不承认,个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为看见,因为听见,也因为彼此熟悉,潜移默化,动心起念,所以,很多人最初的理想可以追随到身边所围绕的事物或人身上。
我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呢?说来好笑,我竟有些不记得了。事实上,也确实我似乎不曾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过什么。如果这真的算是理想,而我又恰巧有理想的话,无疑,它在我心中并没有多么重的份量。
纵观我多年的生活轨迹,或多或少,我倒是能记住些我曾经做过的梦,作家、导演、哲学家、诗人,又或是流浪歌手。当然,这些是禁不起推敲和细究的。
从个体而言,我的优势在哪?从职业本身而言,我对于那些职业的了解有多少?更甭说竞争何其激烈,对于成为这样的人,我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不过,这也不影响我继续做梦,做个梦想家、空想家。实际上,也确实曾经有那么几年的时间,我都沉浸在这些梦里,醉生梦死。
究其起源,可不就是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导演、哲学家、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某种可能性。说白了,就是他们的作品曾让我产生了共鸣。这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读他们的自传、报导、新闻、资讯等等,这些无疑让我在加深对他们的印象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这其中的可能性,复制、模仿、成为第二人的可能性。
于是,我信心满满,开始了追随之路。
结果是,从我的现状就知道了,一事无成。
脆弱的我自然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我不得不自欺欺人,找到诸多的借口、理由、原因以抚慰自己脆弱的心理。
那些借口,无外乎是,他们的成功终究只是个例而已:可能是命运使然,可能是天赋异禀,可能是贵人相助,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我,是怀才不遇,是生不逢时。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他们的成功实属侥幸,是幸运的眷顾。
然而,我似乎忘了极其重要的一点。我早就知道,也应该早点想到的——“幸运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不过,即使不记得,现实也还是告诉了我,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在我一次次失败之后,一次次重新站起再跌倒之后,我后知后觉,幡然醒悟。
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就我个人曾经所做的那些事儿,其中不乏有别人所认为的“成功”案例,当他们向我请教其中细节之时,就我所描述的,或他们看到的,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观的臆断而已。也就是说,这是不客观的,且仅仅只是个人认知层面给出的答案而已。尤其是没有一系列,或多次的成功,这是极其缺乏说服力的。
借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和他人避开真相。”
所以,这也是我最初为什么会觉得那些都是侥幸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