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老师的推荐,获得一系列很重要的教育著作,其中一本名为《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这本书与很多教师朋友的内心相契合,但在现实中很多朋友却发来为难的表情。为了体会各位毕业后去中小学任教的同学的感受,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感受,前年冬季我尝试了这种自由学习的方案。这两天,又有初中任教的同学发来质疑: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纪律可言吗?
我们大概从理念上能够理解,纪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来的、管控的、强制的,叫“他律”,一种是自发的叫“自律”。“他律”式教育是我们的社会管理成本越来越重的根因;而“自律”是我们的社会走向自然和谐、各正其途的最佳途径。
在我尝试让孩子们进行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最困难的地方有四:
一是源于家长的诉求。家长大多只要孩子的成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免费教学,并且家长可以随时选择让孩子退出这种教学。所以家长基本没有干扰力了。
二是源于上级的指示。由于不收学费,不构成商业行为,并且管理者和教学者就是我本人,不需要处理任何表单、汇报和学习痕迹,省去大量的非教学工作和上级干扰。我仅仅遥听教育部的最高指导:素质教育、师生减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理解的是否准确并不确定,但尽力去聆听。
三是面对孩子的各种挑战。这是我们成年之后,最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很难接受孩子天性的地方。心里不生起对孩子们那种自然状态的厌恶好像是我们的最大难关,我们甚至创造了“熊孩子”这个词语来不恰当地去指代他们。我的处理方法是让自己的心念一直和孩子们的心念处在一种平行的基调之内。这对很多成人朋友来说是个挑战。
四是安全问题。这是当今最难解开的结。一条恐慌新闻就能让全国沸腾多年。一个孩子出事,全国孩子就没了自由。这是很麻烦的问题,几乎没人敢公开去解这个结。我们都知道开车的人经常会出交通事故,几率也远远大于孩子出事,但开车出行的人们并未减少,而孩子的自由却被弄到了快要举步维艰的地步。很多人说这不能相提并论,那就暂且不论了吧。这个问题我也不敢公开去碰,我可不敢劝别人让自己孩子多些自由。其实,我们成人教给孩子的应该是探索、明辨、认知和观察,就像开车时要熟知并尊重交通规章,而不是一味的禁止。
冬季学习营的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初中各年级,共40来人,分高低两个班,班内年龄跨度很大。主要实行以大带小进行学科学习。
午饭需要初中同学和大龄小学生负责,买菜做菜基本都是自愿分工后各乐其职,主要是大锅肉炖菜等,初中生掌勺,把每顿饭都做得很成功。我仅仅是适当地组织和默默得做些清理。吃饭时,有的孩子爱挑食,会在小碗里剩下,我开始时每顿都是最后吃孩子们剩下的,他们看我可怜,于是再也不剩菜了,自己吃多少就盛多少,而且自动先给我盛好菜,并且一本正经地说一定让我先吃。吃饭之后,排队自己洗碗。(有的孩子就是这样学会珍惜和孝敬的,但这个方法其他人不可以去复制,因为人在复制方法的时候会有心机,我在施行前没有心机,只是后来看到了那点不言而教的效果。推荐一部电影《爱,回家》又名《外婆的家》,它不能用头脑和思想去观看,可能需要用淡淡的心静静去品。)
课外活动量比较大,孩子们进行自由式无督促地户外活动。当今的初中同学似乎已经不爱活动,所以要小龄孩子带动。自由玩耍有个安全问题,而我害怕的并不是孩子受伤,而是孩子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被保护得天衣无缝。我自己的俩孩子也在其中,对她们并没有更多的关照。很可惜的是无论孩子们怎么自由,他们一个寒假都没有受太大的伤,更没有失踪,仅仅是在冬季里玩得皮肤有些皴。有两个孩子打了架,由于看到他们的心思并不敢相互打得严重,于是我站在远处未曾干涉,其他小学生劝解下来,然后我给打架者一些安慰。不做任何评判和裁决。也没有进行表面的、形式化的相互道歉。更没有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天两个打架者又在一起玩得不错。孩子们自我去感受,自我内心去总结,是非常关键的。空洞的、粗糙的道理,孩子们其实早就懂了一箩筐。他们需要的其实是更多的细致感受。
平时学习内容有文学阅读、《大学》朗诵、英语、数学作业、学唱《明天会更好》、电影课,等等。孩子们大多抵触寒假作业等文化课,真正做到自由学习并不容易,但我坚持去做到完全以人为中心,看看到底难关在哪里。不以僵化课程为中心、不以固化制度为中心、不以畏惧和担忧为中心、不以家长诉求为中心、不以职称成绩为中心、不以实验结果为中心、不以家乡贡献为中心,不以任何其他事项为中心,仅以孩子们学习的心灵状态为中心,实行起来要面对的问题实在不少,或许可以搞一篇学术论文,但还是罢了。在这种自由学习的状态中,有些朋友会认为我是西方主义者,所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主旋律,这个主旋律是看不见的,也很难进行标准化评定,那就是对孩子们全然的温和的“相信”,以及对某些基本原则和我自己的状态的持守。比如在孩子们大喊大叫时,我很少跟着歇斯底里大喊大叫等等。并且课程进度和弹性学习机制会适度坚守,并不是完全放羊。中国有本小书,叫三字经,前六个字是“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坚信这六个字,其实是个难度,需要突破自我观念和某些认知经验。
以上是我单枪匹马组织的非常粗糙的非盈利赔钱式自由学习。提供场地和帮忙的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很多亲友问我目的何在(原话是:吃饱了撑的),我仅回答就是为了玩,在家呆着也是呆着嘛,放假了和孩子们玩,高兴。这比我读大学时开培训学校去赚钱的感觉甜美多了。
那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来放许愿灯。大家写上心里的祝福和愿望,把灯放上天空,一排排红光在月光的映衬下越飘越远,它们能把孩子们的心愿带到月亮上吗……
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纪律可言吗?答:没有!以人为中心,肯定在规矩上呈现某种乱的样子。然而,当孩子们的情绪和能量达到某种和谐,他们才会真正聆听教师的引导。只要教师的引导是符合孩子的心理规律的,孩子们才会真诚地去学习并且温暖有序。那么到底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有没有纪律呢?自然是有的。而且是孩子们纯然的自律、有爱的自律、坦诚的自律。在世界范围乃至中国范围内已经有无数的活例子在证明着真正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是可行的、成功的、师生同乐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最大的优点是基本不会出现抑郁症和自杀现象,并且每个个体都有稳重、自信、平和的生命基调(比如夏山学校用一百年的时间在持续证明着)。不过,这实行起来,并不容易。难点如上,且不仅如此。对孩子们坚定的相信和我们自己清透的心理认知尤重。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恐惧。不过,在我们现实基础之上,戴着脚镣跳跳舞,亦无不可。最终,人类仍需努力实现更广泛的自律,而非更严苛的他律。这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分界处吧。我们的教育偏于僵硬,可能有利于掌握知识和纪律,但也遏制了生命的活力和心灵的舒展,容易导致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抑郁,失去生命的天然方向。芬兰的教育偏于无疆,可能有利于真心的舒展和自律的行成。在中国文化内部,必然有着我们可以改进的闪亮之处,和有待我们挖掘的教育精神的宝藏。《易·蒙》、《老子》、《论语》和《礼记·学记》等先辈的著作中存有不问东西的智慧。愿我们能共同感受经典,链接实际,为生活插上自由的翅膀。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之一是为了人类的身心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不是吗?
大学之前若接受的是“他律”教育为主,那么在大学里实施“自主学习”,基本仍然是他律控制之下的“他主学习”,学生自己的这个“主”仍然没在学生自己那里。自主和自律,是一种思维模式、生活模式,需要从娃娃开始。
哦不,是从我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