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着间,我竟在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的首映日,与先生牵着小儿子,糊里糊涂地观看了这部影片。这部影片是刘若英对青春的一次回顾,借着它,我亦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年的青春断断续续地回望。
在回望中,我屡次看向身边的先生与小儿子,而后再转头看向银幕,就这样,我的思绪不停地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切换。想想过去,便觉得现在有些不真实;想想现在,又觉得过去有些缥缈不可信。
最后,在恍惚中竟生出些后怕与庆幸,是啊,若我想与先生分开,或先生想与我分开,我们真的有一万个可以分开的理由,有一万次可以分开的机会,那今日的我们,也就成了“后来的我们”,成了影片中的小晓与见清了。
那年,那么多青春年少的人儿,相遇在绿草如茵的校园,那么多人,先后在繁花之下,净水湖边牵起另一个人的手。
拥有最美年龄,又有些懵懂稚嫩的我们,于万万人中,一对一对地相遇,一双一双地相爱,可在花开花谢,春去秋来里,有多少人如先生与我一样,后来还在一起?今日仍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如影片中的小晓与见清,走着走着就散了?再相遇时,只能在回忆中假设如果当初没有分开的种种可能。
那个校园,那个女孩与那个男孩,相爱了四年,从一九九七走到了二零零一,从报到的第一天相遇,到毕业最后一天的分别。
他们瘦瘦高高的身影,投射在浓密的林荫道,投射在宽阔的操场,投射在寂静的图书馆。他们一日又一日透射的身影,是青春靓丽日记中的一页又一页,每个熟悉这对身影的人,在之后想起那时的校园时,总不由地会顺带着想起他们。
我们只见过他们温柔的对视,没见过他们的争吵;我们只见过女孩娇嗔的笑颜,没见过她忧愁的面容;我们只见过男孩宠溺的表情,没见过他生气的模样。
可,爱了那么久的两个人,最终却敌不过毕业的那趟列车,在毕业离校的最后一日,他们一起去了车站,各自拿着自己的行李,踏上了各自的归途。
出乎意料的是,在那个离别的车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没有看到他们抱头痛哭,涕泗横流。他们竟然就这样异常平静而自然地分开了,为彼此在一起度过的,整整四年的时光,画上了圆圆的句号。
那年,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爱上了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毕业时,默默地拉着旅行箱,跟在男孩身后,去了他的家乡小镇,在一所高中安顿了下来,经营起了两人的小日子。
却不料,几年后,年轻的男孩,刚刚做了父亲的男孩,却意外遭遇一场车祸,废了双腿,从此只能以轮椅代步。
我们以为,一直被男孩宠着的女孩,那么弱小的女孩,那么娇惯的女孩,一个人,一定无法支撑这样的家,一定会在支撑不了的时候,回到她原先的城市,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女孩,却坚如磐石,在那个小镇,把生活过得处处生香,那一脸藏不住的幸福,让人看了,恨不得伸了手揭下来,贴在自己的脸上,让自己拥有与她一样的幸福。
昨日,几个大学同学小聚,聊起《后来的我们》,一同学说,晓红,就这部电影,有没有打算写篇文章?我抿着嘴笑答,稍微想了一点,打算写个“真爱无敌”。在我的观念里,若是真爱,一定能敌过所有,不舍得分开,所有分开的人,都证明他们爱得不够。
未料,同学听罢,说,我倒觉得没有这么绝对,分开的人,不一定就不是真爱,影片中的小晓与见清,很难说不是真爱,我觉得他们之所以分开,更多的是缺少了爱里需要的其他养分,譬如信任,譬如宽容,譬如忍让,譬如坚持,譬如责任……
同学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瞬间明白,万万人中,有缘相遇,相爱,最后却以各种理由分开的人,并不是那一个个人不够爱,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而,相守在一起的人,白头到老的人,也未必一个个都爱得深,他们之所以没有分开,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给予爱养分,爱才能不枯竭,人才能不分开。
想至此,那时,大学食堂里日日播放的,那首刘若英演唱的《后来》,便在心里轻轻响起: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