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月实绩
1、工作;
2、看书,写公众号:5篇文章;
3、自己的文章:1篇《11月总结》;
4、运动:家里买了椭圆机,每天都会走20-30分钟,偶尔休息;
5、和公公婆婆一起近郊旅行,这是我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外出;
6、课程:李松蔚《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
7、除了外出旅行之外,每个周末都去看电影,《神奇动物2》、《胡桃夹子》和《无敌破坏王2》。平日空闲的时间,看《奇葩说》第四季和第五季。
二、本月总结
1、重新定义问题
之前我有个错误的理解,觉得发现问题之后,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但是,却没有想过,「问题是什么」?Susan说: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这样的情况呢?那是因为「问题」这个词有着多重含义:当我们说自己遇到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想表达的其实是,我们遇到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状况,此时的「问题」指的是某个我们不想要的处境或状态。
说到底,「问题」的存在是我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那条鸿沟。我觉得孩子复习一遍,就可以记住,但是,考试的时候,她依旧忘记。我觉得同事应该听从我的安排,但实际是各怀鬼胎,人家根本就没拿你当自己人,凭什么听你的?实际上,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当然」。
所以,我应该做的,就是跳出这些「想当然」,接受现实。现实情况就是:自己的能力很一般,没有办法扛下所有的事儿;孩子的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儿,她需要自己上心;很多事情没有这么着急,多给自己几天时间想清楚。
2、换个角度看问题
谈到把事情想清楚,最近自己很有心得,我会从正方想这个问题之后,提醒自己,可不可以从反方想一想?
《奇葩说》第4季总决赛,陈铭和肖骁的辩题是「认真你就输了,吗?」。当时陈铭举了个辩论的例子,打辩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的转换视角,了解到还有自己没有想到的角度。人为什么会偏执?为什么会遇到瓶颈期?就是因为到了一定阶段,最制约自己的,恰恰是曾经自己最坚信的东西。
罗胖、万维钢也不止一次说,
第一流智慧的标志是: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
之前也知道这句话,但当我听到陈铭讲时,顿时理解了。下次,再有想不通的事情时,我就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极力捍卫这个观点?
3、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最近入迷两件事,1是奇葩说,1是李松蔚。特别想分享李松蔚举的一个例子:
李老师去参加卡巴金老师的正念工作坊时,大家维持一个拉伸肌肉的瑜伽姿势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到酸痛,没力气。
卡巴金老师问:「如何?是不是坚持不下去了?」
大家都点头。卡巴金老师说:「这只是你头脑当中的一个想法。」
「你头脑当中的想法是:不行了。如果再不改变姿势,我的身体就要到极限了。——但这不等于说事实上你就不行了,别忘了,这只是你头脑当中的一个声音。」
是啊,我们的脑子里有形形色色的想法,如果此刻我撑不下去了,就可以对自己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想法,我知道了,但可以听听其他声音,再坚持坚持」。就像今天自己不想运动,我就清楚,这只是一个声音,而还有一个声音是:「为了美丽,为了身材,也要运动」…
你看,我刚还说要摒弃执念,而现在又说要坚持。这或许看上去有些矛盾,但实际上,这两个方法都很管用,关键是问题的本质--肉体和精神要精进,所以要坚持运动和读书,但是具体的内容,可以灵活安排。运动时,可以有氧,也可以无氧或瑜伽;而读书的选择就更多了。
三、本月问题点
写作不接地气。
最近特别嫌弃自己写的文章,觉得没有例子,有些空洞。现在的世道,连奇葩说的辩手,都要拿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像黄执中、马薇薇都搬出了压箱底的创伤。我承认,故事确实很得人心,就像我一直都不喜欢马薇薇,觉得她飞扬跋扈,强词夺理,但是没想到,她也有自己的苦恼,看到她这么痛苦,都不愿意喝忘情水,还要学着与悲伤相处。那一刻,挺心疼她的,对她还有了些好感。
连明星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试问,我有什么资格说教他人?
四、下月计划
工作、公众号运营等常规工作;
运动;
小为二年级的学习任务;
课程:李松蔚的课程;
研究:好久没有报新课了,最近报了古典老师的《个人战略课程》-4个项目制讨论。12月,打算体验项目制,思考职业发展的问题,为19年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