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感触颇深,不能自已,不吐不快,所以还是想要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现在好多孩子都有过抑郁自闭的情况,甚至有的抑郁自杀,记得我7、8岁的样子,曾也想过离家出走。曾经也是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害怕与人交流,到现在也是有点发怵与人打交道,而更喜欢独处。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然而这些孩子的“愁”是从哪里来的呢?
言归正传,也许有的妈妈会反驳说,“我为了孩子付出了所有,为了孩子的学习花了好多钱,报了各种培训班”,“衣服都不舍得让他洗”,“外面太危险,我尽心尽力地将他/她保护的好好的,从不敢让他/她一个人单独外出”,等等。
这些听起来全是“爱”的语言,实际上只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做,这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妈妈的“爱”也就成为孩子“愁”的重要来源之一。
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妈妈的行为并不都是爱孩子的,在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却仍然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爱孩子。这些行为被称为“非爱行为”。在心理学上,“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非爱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1.带附加条件的爱。比如有的妈妈经常会说:“听话,妈妈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妈妈才会爱你!”“妈妈养大你这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争气,不然我就不再爱你了。”相信很多孩子从小都听过类似的话,其实有的时候我也经常对我儿子说要听话之类的话。有些妈妈总是有意无意间用这样的话来威胁训导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爱就是用条件的爱,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乖乖地听话、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给妈妈挣得脸面和荣耀……不满足这些条件,妈妈就不爱你了,甚至将你逐出家门。
2.毫无原则的爱。妈妈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孩子闯了祸由妈妈担着、挨了欺负由妈妈出面摆平等等。最常见的就是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借口来袒护孩子。表面上看,妈妈“爱”孩子过了头,舍不得孩子动手、怕孩子累着、担心孩子吃亏、不愿孩子受委屈,宁肯自己受罪受累、吃苦牺牲,也不能“亏待”孩子。很多人把这种爱当作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值得称赞的“爱”,这不仅不是爱,而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远非无私,而是极端的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
当然了这种爱也是一种溺爱,对于溺爱的心理真相及如何正确的爱孩子请参考30岁有了孩子才知道,妈妈溺爱孩子的真相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仅供参考,不再赘叙,还请谅解。
3、依赖性的爱。 孩子是妈妈的“精神寄托”甚或是“支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妈妈就活不下去。尤其是单亲家庭,妈妈甚至明确告诉孩子:“我就是为你活着!你可不能让我伤心、失望,那样会杀了我的!”。人们通常将这种依赖误认为爱,错,这非但不是爱,而且还是一种对孩子无言的束缚和伤害。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中国的父母总喜欢打击式教育,非常吝啬于夸赞孩子。孩子考了99分,他们会说你怎么没有考满分,孩子稍取得了点成就,他们马上会说,那么点儿成绩有什么了不起的,一瓢冷水下去,孩子被浇灭了刚燃起的自信心。同时呢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此下去,轻者自暴自弃,重者自杀或者走向歧途。总之呢,他们的期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们的脸色也永远没有好脸色,无论孩子如何努力都不能够使其开心。
5、牺牲者讨债式的爱。常见的,有的妈妈会向孩子抱怨说:“为了你我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事业”,“为了你,我丢掉了晋升的机会”,“为了你,我操碎了心,弄得一身病”等等。以一个烈士的姿态,整天唠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没有偿还这些所谓的“债务”,还动不动就说被孩子“气病了”。
其实,生儿育女是父母们自己的选择,是父母们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为了子女而放弃的一些事情是父母自由的选择,父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孩子。
这些“非爱行为”或多或少会体现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很难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妈妈的认识和反省来减少,否则父母不反省这些“非爱行为”对孩子的伤害,那将是父母的失职,孩子的最大的悲哀。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不要让我们的所谓的“爱”伤害了孩子,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好心却办了坏事。
我是叨叨妈,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持续为大家分享专业的育儿知识,喜欢的话就请点个关注,不胜感激。欢迎提不同的意见交流沟通。彼此学习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