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有思想的你一起仰望漫天烟火
文字 / 沐卉
图片 / 网络
1
有一种现实你不得不正视和承认,
起码沐卉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之前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IT行业的项目经理,十几年前的武大计算机硕士,思维敏捷、谈吐严谨有逻辑,难得的是全身还充满攀登和探索的力量。
而立之年,凭着自身的努力和踏实做到公司中层,上级认可,管理团队成员也得心应手。年薪和分工十分可观,靠着自己的实力在武汉置办下了三套房。
在一般人眼中,他应该拥有开心和满意的心理状态。毕竟,人生的基本盘打的这么扎实,事业优秀,生活也无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熟悉之后,他跟我说,自己内心深处,一直都有说不出来的遗憾和叹息,
哪怕他一直以来老师和同学眼中都是公认的聪明,在老家人眼里的他也算成功和优秀,
但是遗憾深埋在内心,每当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会有被碾压的痛苦。
从小,出身农村的他所接受的人生目标是: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赚钱养活父母,娶妻生子,安稳一生。
所以,当他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武大的时候,在老家人的眼里,这就是他人生的高点和最终答卷,也是从小听到大的关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进入大学后,他依旧埋头读书做题,继续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余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球场上尽情享受学校时光,
时间飞快,一晃就到了大四,他从题海中抬头,开始迷茫——
未来怎么走,按哪个方向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道路,自己也不清楚,
他陷入了焦虑,
但班上的很大一部分同学,却早已按照自己的方向在努力奋斗,
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区,家世普遍良好。不少人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人生规划。
准备出国的,早早就办好了出去的一切手续;
准备从政的,早就已经开始了自己既定的公务员岗位的各种培训;
想考研的,早就已经将目标院校的考研真题做了好几遍了;
想创业的,早已经在同外面的商业世界交流中小有名气,着手自己的招兵买马计划……
而自己,和他们这些早就有人生规划的同学想比,显得封闭又保守。
他感慨的跟我说:我自己心里知道,以我的聪明和勤奋,如果在关键的青年阶段也有眼界高的家人的指导,我会飞的更高更远。
好在成绩不错,顺利的考上本校的硕士,毕业后,按照家里人叮嘱将人生的基本盘定位在武汉,在公司兢兢业业做到了管理层,达成自己的目标——拥有稳定的生活。
但是对比当年的不少同班同学的成就,却深深的感到了落差:
有的同学在仕途上意气风发,做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
有的同学在工作上积累一段时期后,瞄准时机,敢于冒险,抛下铁饭碗创业,纷纷有了自己的公司;
有的因为在海外深造,打造了宽阔的视野和对核心技术的把控,很早就得到了总部老板的重视,早已经成为区域总……
他很遗憾的问我:
“你说我和这些同学的最大差距在哪?是我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吗?
我那些发展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他们的家庭很早就教会他们——
上大学只是自己人生道路的起点,未来怎么样,还需要认真谋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人生规划,才能飞得更高。
“我和他们的差距根源就是家庭背景。这个家庭背景不是所谓的钱和权,而是一种认知和眼界。”
“而想得到这些认知和眼界不是光靠书本就可以的,一般要经过好几代人的积累。”
两种视野,两种生活,差距可想而知。
2
听起来很扎心,但是和他聊完后,我突然想起那句很火的话: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的寒窗苦读?
不得不承认的真相是:
对于没资源没有眼界的穷人来说,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孩子会向父母继承两套基因,生理学基因和社会学基因。
生理学基因不用多讲,你生的孩子长的像你,眼睛、鼻子、耳朵……
社会学基因就是孩子做事、思考、交谈的方式会很像你。
在没有义务教育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父母生活的翻版,这种现象在以前的农业社会表现的更明显——
好比鲁迅笔下的《闰土》,虽然在儿时和少爷能打成一片,但是长大后却依旧重复着父亲的老路,灰黄着脸,在东家面前很卑微的叫一声“老爷”,承受生活的重担,重复着艰苦的一生。
而且很多穷人家庭会把自己的各种玩意交给孩子,虽然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对不对。比如:封建、迷信、保守、顽固……
还好有了教育,可以学习跟自己父母生活体系不一样的知识体系,不再局限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来自家长,
但是孩子埋头苦读后,未来的人生怎么走,这就需要家庭资源的力量在后面推动和谋划了,
相比之下,优质家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社会的运行规律、行业的发展演变、人情交往的深浅、人脉的搭建……这些,都要靠父辈们的指点,才能得以周全。
也正是由于这些稀缺的资源被代际传递,那些原本和你同一个教室的同学,因为有几代人在某个行业的指导,才迅速的实现人生的跨越。
更痛苦的是,有不少条件好的同学,不仅长得比你美,眼界比你宽;有些甚至比你还努力;甚至,气魄和胸襟比你更大。
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私底下说:身边从政家庭出身的同事,对同一件事物的站位和理解比一般家庭出身的同事更加敏感和成熟。
有时候,领导一个意味深长的话语,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立刻心领神会,执行工作全面而到位。他们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看就是家中渊源,不是一日之功。
认识一些年纪轻轻的勇于自己运营自己公司的朋友,大多出身鼓励知识多维化和思想观点开明的家庭。所以具有开拓性思维,而且富有好奇心,对新的商业模式非常敏感,喜欢冒险和挑战。
好好做题,好好考试是可以让很多人脱离原本的贫困和自身的窘境。
但是这个改变仅仅是对自我的一种基础的蜕变,或者说——
做题和考试只是人生中的“术”,而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布局,更需要“道”来指引。
而“道”这个东西,学校一般的是不会告诉你的;要么靠自己悟,要么有优良的家庭氛围进行熏陶。
3
阶层越靠下,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源就越小,试错成本也就越高,想突破自身的局限就越难。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一个的圈。
若是融不进这些慢慢形成的圈子,你就得不到相应的信息,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其实挺心酸的,处在底层的群体的短视并不是自己的罪过,而是因为普通人只有有限的资源,才只能将事物的一个低处看做世界的全部。
要知道,很多已经爬上食物链顶端的孩子,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读的并不是只是枯燥的书本知识,从小已经跟着父辈们学习如何看政治经济趋势、了解新兴的科技潮流、如何做管理;耳濡目染下锻炼出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而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职业或者生活方面,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原地保守。
而在和平年代下,普通人如果想实现跨越,千万别按部就班,头脑墨守成规。
越是自身资源薄弱,越不能聚焦一些平稳的上升方式,越不能在一些组织和升迁僵化的方式中被磨得如同温水中的青蛙。
富贵险中求,普通人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冒险的精神,勇于去一个无人开凿的领域去试错,去发现。
风险背后,才是机会。
当然,沐卉说的冒险并不是说让人去送死,而是鼓励每个人的大胆突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勇敢的寻求突破。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做大概率的事情。
4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未知的将来。
但是,殊不知,贪图眼前看似的安稳、惧怕与新事物共存的潜在危险都是一种静止。
当然,在这个形势下我们要做的是渐进式冒险,在提高自己认知下科学的去冒险,面对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去积极挑战一下自己的潜力。
特别是要留意自己所出时代的的发展趋势,踩准热点,寻找属于自己的合法通道、制度套利、行业风口和资产红利。
这些大的机遇,大约5~7年会出现一次,如果能踩准一二次,整个人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如果连续抓住几次,那么可以作为励志的偶像来学习,比如:潘石屹、许家印、雷军等。
比如,国家特殊的历史时期,十年动乱,人才供应出现了严重断层,而1977年到79年三年录取的人,就很好的得到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应是流动的非常合法的通道,当然,高考对于现在没有资源和背景的年轻人依然有重大意义。
制度套利则表现在:1984年,中央下发了4号文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和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乡镇企业和92派企业家,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原始积累。
而行业的风口,大家都知道,找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比在传统的老行业干更加能弯道超车,异军突起。比如:2002年的煤炭,十几年前的房地产,还有十年前的互联网……
资产红利则需要个人本身对经济有敏感力和预判力,这十几年中,有不少有洞见的人,通过对地产的运作和对整个市场的了解,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原始贫瘠状态,以财富积累的方式获得了登高望远的机会。
当然还有证券市场、比特币等,但是沐卉个人建议: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和资源还是不要参与。
这些只是大的机遇和风口,其实,在如今这个市场中,可以抓到的机会仍然有不少,高科技、人工智能、电商、科技、医药、健康管理、文化娱乐……
但是,需要自己修炼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在错综复杂中理清思路,找好属于自己的热点。
普通人逆袭的本质是要不断的刷新自己的认知的,然后,合理的评估好风险,去做代价可控的大概率事情。
另外,如果想有大的跨越,并不是说十几年前到房地产、证券、IT等行业做一个流水线的员工就可以改变了,
想要大的升腾,千万不要止步于在一个好的行业当一个螺丝丁,而是要将个人的能力与行业的红利实现共振,比如说成为团队的领头羊或者核心人物,才可以改变阶层。
要知道,不管利润率多高的行业,真正占尽资源和地位的也就是那百分之十~ 二十的人,剩下的人,顶多是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对富裕,
普通人改善生活际遇不难,但要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在社会里的相对位置,几千年来都是一项艰巨的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有告别舒适区的勇气、要有向时代借力的灵活、还要有善于决断的魄力,将个人的奋斗和升腾的国运一起涌动,才能在看似荆棘满地的丛林里反复的尝试和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丰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