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学,电脑和手机就多了几个群。班级群QQ版、微信版,家长们为了交流孩子学习、家委会的共同事项等建立了不包含老师的家长群,如果再报个英语、奥数班的,又多了几个群!孩子在“实体”教室里上学了,家长在“虚拟”网络上线了,上午上线的一般是孩子们的情景照片,中午以后“作业”开始出现;而辅导班一般课后不到两小时“照片”“作业”就集中上线了。每每看到跳动的群头像,就知道有群信息到了,有时候是老师对作业的检查反馈,有时候是老师对家长的事项通知,而更多的时候是家长们的回应与各种对老师辛苦的恭维之语。虽说有些厌烦,但不看又不行,因为有用的信息总是夹杂其中,于是每每工作之余,看看班级群也是作为家长的必修课。
孩子在学校快乐的做起了学生,家长在后台也开始做起了学生,其他家长快乐不快乐我不知道,至少我不是快乐的。孩子放学归来,开始做作业,作业内容班级群里早就通知了,要打印的卷子也准备到位了,否则相关作业做不了。碰见孩子不会的题目,辅导孩子也是每天的必修课程,开始辅导时总是用“高级”知识讲解低级问题,看着孩子茫然的样子,于是明白了,还得学着孩子的视角去解决“疑难问题”!作业做完了,批改签字,碰见要塑封的作业还要去复印店。
这样一路走来,孩子小学毕业了,上初中了,家长也跟着上初中了,新群继续如此,群照旧是信息的集源地,但方法显然比小学老师成熟了许多,小学老师是在群里自己布置作业,初中老师在快速选定课代表后各科的课代表会发布每日的作业信息,同时值日生也会发布每位学生的学情状态——上课讲话了、作业未交了等等,随后就是要求家长检查作业签字。如果那天作业忘了签字,孩子第二天就会登上群通知,于是后台的家长一个个现身表态,如同家长犯了错误一般。
每每在下班后还被孩子的学习绑架时间时,我总是回想过去的教育,作业总是在学校基本完成,而老师也会兢兢业业的批改,家长无非就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温饱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而现在?教育就是工作程序的推进,老师只管按课程设计将该教的内容教了,至于孩子学懂没学懂那是家长的事情;老师对孩子展开排名,学校对班级、老师展开排名;学校向老师下达考核指标,老师随即将督促任务转发给家长,谁家孩子谁督促、谁家孩子落后谁家抓。
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是认知水平普遍提前了,但对于多大的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被绑架?本来认知随年龄的增长有个提高的过程,但是个别“突出”的孩子总是被学校、老师通过“学习成绩排名”“群通知”的形式刺激各个家长的神经,于是孩子的正常学习、个体竞争就变成了课后补习、家庭竞争,学校借此推泼助澜、水涨船高,以展示学校教学水平上台阶、高质量,增加新生入学的宣传筹码,而谁都清楚这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家庭的付出与牺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来的积习,学校、老师在目标设定时就是以“突出”孩子为参照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只有跳得更高,没有别的路可走,这其中孩子快乐?至少我的孩子不快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本来是青少年教育的两翼,而现在学校教育这一翼在不断向家庭教育转移,不管你是否认同,作为适龄孩子的家长你会一天天深陷其中,因为你每天都要帮助孩子能够跳的高,并且符合学校通过老师传导给你的高度线。过去老师是崇高的职业,除了有文化的人少外,内在的原因是教师切切实实承担了学校教育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深知为师之道,亦有为师之范,而现在?在学校为提升教学质量、展现学校风采的指导下,教师已经成为与你我一般无二的工作者:标注化的教学流程设计与进度安排——负责教学目标的设定并确保实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闭环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及时告诉你孩子的状况,既是传导压力、分解任务,也是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定期的结果分析与报告——及时公布孩子排名情况,既是激励措施,也是对落后的鞭策。
教师身处其中可能已经不觉其味,而作为学生家长,细细想来,以上这些与企业管理又岂不是似曾相似!?目标指引、任务分解、绩效考核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常规手法,就个体来说,有与工作匹配的能力、知道管理意图、明确努力方向——这是个体工作者完成工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个体素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企业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而面对受教的学生——一个个正在培养与塑造个性的孩子,这种企业管理的思维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是否合适、合理?也许通过一个个家庭的努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充分显现,事实也是如此,其中的苦与痛且不说,一个个孩子如同现代化流水线的产品一般,在完成标准化教学流程的一道道工序后孩子身心状况如何?个体能接受?知识有盲点?这些只有家长知道,因为学校教育缺失的大部分环节都是一个个家庭在背后弥补。只有“教”没有“育”,这就是学校教育的现实,不管你怎么看待现在的教育,但无疑每个家庭都在接受着这个现实。教师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崇高的职业?实在对不起,我看到的是企业工作者。
教育是钱学森先生的三问之一,斯人已逝,问题依旧!企业管理进入学校教育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