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安排好自己每一天要做的事情是我从研究生就开始的行为,但是这种安排往往是被动的,仅仅只是写上那天要参加的一些活动的时间。
后来工作后,比研究生又进了一步,开始主动安排每天要做的事情。我会在每天的清晨写下当天要完成的事情,完成了就打对钩,但是这样的方法还是让我能感觉到自己没有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时间,我有时还是挣扎于眼下该做什么的痛苦中。
直到今年,我在整理自己微信收藏的时候,看到很早收藏的一个课件里介绍的方法,觉得很不错,就把它应用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变,自己的每一天都开始有变化。
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简单:给自己每天安排的事项分配一个具体完成的时间。不过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你得比较清楚每个事项需要多久完成。
我就先花了一段时间来记录每天完成事项实际所用的时间,在对事项完成时间比较清楚之后,我从1月22号开始每天给今天要做的事情分配完成时间,但是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到每天实际完成的事项和计划出入比较大,我想把二者进行对比,弄清楚是什么原因。
从2月12日开始,我开始在安排事项的旁边再写上实际完成事项的时间,并且在每天睡觉前会把实际完成的情况和计划做对比,从中找出差异、分析原因,连着记录了七天,我从里边发现了一些东西。
第一个发现就是我实际能完成事情的数量是小于我预先安排事情的数量的,自从给事项分配时间后,我每天计划做的事情比之前多了,但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低估了事情完成需要用的时间,尤其是写文章的时间变化性很大,比如写一篇文章,快的我二十几分钟能写完,慢的我得一个多小时。一个事项计划的时间和实际时间出入比较大,就会影响到接下来事项的安排。
第二个发现就是很多我没有分配时间的地方也都是要花时间的。比如吃完饭你就要洗碗,洗碗的时间我没有写进安排里;吃完饭你需要休息,休息时间我没有分配;还有坐一会你需要起来动一动,这个时间你也需要算在完成时间里边。
此外在做时间分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事项开始前的准备时间,完成后的整理时间,你需要把这些时间也算在完成事项需要的时间里。
就比如今天我留给写作日更的时间是7:43-8:30,开始时间是我在写下计划时候的时间,但实际上我是从8:00开始写,因为写内容大纲、打开电脑这些准备工作也需要花时间,另外这篇文章需要我从这七天的记录里去思考,而思考是很花时间的活动,以致于写到九点我都没写完,只能省去了今早的锻炼,先吃了早餐,到九点十三又接着写。
第三个发现就是事项安排在什么时间也很重要。不同事项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需要考虑这个特点来安排完成的时间。比如我发现吃完饭后,因为消化食物的原因,大脑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做需要思考的事情,但我可以做一些放松类的事情,比如看个综艺节目、去洗碗、看会报纸、读会文章、听会广播。
再比如我发现早上适合做今天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完成后,你会觉得心情很轻松,下午的时候就可以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样你就会让自己过上从容的生活。
另外有一些规律性东西,比如我吃完饭后大概至少休息一个小时再去午休比较适合,这个时候感觉肚子里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这一个小时我就需要在安排时间的时候考虑进去,并安排一些不耗脑力的活动来填满这一个小时。
还有我发现每天安排重要的事项数量也要注意。目前来看每天安排六个重要事项比较适合我,上午下各三个,完成六个重要事项会让我感觉到今天特有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从这七天的时间记录里发现的东西,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些东西。
我越来越能通过每天的时间安排,对于如何度过今天有了整体的把握,当然实际上每天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来,比如可能我要临时加入一个事项进去,或者有一个事项完成耗费的时间多于我预估的时间,但这些都没什么,灵活应对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但只要我把握住了这一天的主旋律,我需要重点完成的事情,这一天的收获就比不去安排大。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清楚每时每刻要做什么的人,我建议你思考清楚三个问题:你今天要安排什么事情做?计划什么时候做这个事情?做这个事情需要多久?只要你思考清楚了这三个问题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你也可以过上清醒、从容的生活。
发现写这篇文章真是耗费了很多时间,以致于我今天安排的洗漱和锻炼都还没有做,这也强烈地让我意识到写作真是促进思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你只是想一想,你是很难想明白事情,但是如果你把想法写下来,为了要写明白,你就需要深入思考。
写到这,突然又想到了一个可以写的话题,现在已经连着写了五十几天的文章,目前感觉是越写越有可以写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