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班里同学过生日,邀请我们几个一起去他寝室做饭。按照往常习惯,做饭的人已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圈子。每个人各司其职,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
读研的这两年里,每逢过节或者重要日子,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摩拳擦掌”,做饭,炒菜,包饺子,玩游戏,打扑克等等。
那几位大厨还是和往常一样做着好吃的菜,其余的人负责买菜,洗菜,打下手。也许是因为做饭的次数多了,心里不免觉得有点累,但依旧还是控制不住内心对饭菜的冲动。
包饺子这件事情如果面皮准备妥当,后续工作不算太复杂。只是有时候市场供不应求,只好买回面粉自己揉面,擀面皮。调馅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南北差异的问题,对咸淡的口味必须拿捏的很准,所以每次我都用启用味觉再三试验。
当然,人多的时候,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每次我看到有人在那边站着略显尴尬的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让他们去择一下菜或者洗洗菜。
人多的另一个麻烦就是难以估计整个饭菜的分量,所以每次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宁多勿少,结果自然是剩余的东西很多,能留的就留到第二天再做,不能留的只能浪费倒掉。
经验告诉我们,前夜的狂欢必会带来第二天的晚起,没有例外。
看着剩余的面团经过一夜的发酵,不忍扔掉,就想再包顿饺子,顺带烙几个油饼。亚哥说要做鸡蛋面,因为生面粉已剩寥寥无几,幸好他脑袋灵活,转念一想,就开始做起了疙瘩汤。
当我调好饺子馅,麻利的擀着面皮时,亚哥笑着问了我一句:你在家也这样做饭吗?我笑了笑,一边忙着一边说道,当然不是啦。
自从上大学之后,这六七年里,跟家人总是聚少离多,一年有时只能回家一次。在跟家人仅有的十几天相聚的日子里,家人需要的往往就是那种“被需要”的感觉。
虽然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做很多种菜品和各种面食,但一到家里,我总会装作很懒的样子,张口对家人说我喜欢吃这个喜欢吃那个。同时,也会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菜购物。当我看到他们满脸笑容,很开心的样子的时候,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因为我知道我做对了。
以前的我喜欢独立自由,总想摆脱父母的束缚,然后不顾一切地向他们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自己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可是,我慢慢发现,每一次在与家人的顶撞之后,他们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有些失落。
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一直是最好的那个人,可是在他们面前我现在却不想做得那么好,因为我害怕他们在年近半百的年龄里突然失去那份“被需要”的感觉。
其实,一直喜欢独立的我也在慢慢学着对待身边的人,包括我的女友。有的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也会遇到瓶颈,每次当我表达出她“被需要”的那种感觉之时,她一定是开心的。
我的许多朋友,包括一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们也总是喜欢向我倾诉,我也很耐心的给予回复。这当然不需要什么报酬,因为“被需要”的感觉就是最好的报答。
执拗的我在这个世界里晃荡了二十几年,渐渐地从非黑即白的逻辑里走了出来,虽然有时也在心里问自己,这样是否符合人性的善良本质,是否做的有些刻意。但后来我释然了,因为我是带着一颗真心和善心待人,目的是让我们过的更好。
脑海中此时突然浮现了那句曾经写下的话:我怕我不在的时候,你们过得不好;可是我更害怕我不在的时候,你们也能过得很好。这句话之于亲情,友情,爱情,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