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也诗无敌(一)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23岁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出蜀来楚的第一首作品《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虽连用五个地名入诗,但并不呆板,仍给人一种流畅之感。可见李白诗思之随机触发,天才流溢。《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三峡的山啊!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月亮是会倏忽不见的!所以会“思君”!
出蜀地后便有了选入八上教材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我却觉得这题目中的“送别”一次妙绝,正如上一首诗中的“君”指的是峨眉山月,这里送别的正是这一路相送不忍分别的长江水啊!古云: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而这次相送,只有送,没有别。古今的送别,此次最奇特。也只有天才的李白能写出这份烂漫洒脱,也只有青春的李白才这份自在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