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你来了
成长路上与你相伴,是我最大的幸运
土豆猪:“打卡签到——早上六点起的床。去教室看书练题,下午一直在看牙。晚上去图书馆看书。”
开心果妈:“总结:1.英语打卡内容完成。2.第三章必做题完成并开始华领的习题,视频还有四节没有完成。原计划因为前同事答疑业务未完成,教训是任务要赶在前面做完才能防范意外的发生。”
阿文:“1.英语流利说半小时;2整理冥想社群打卡;3.运动踢毽子40分钟。”
大贝:“早安打卡:1.微信发文一篇;2.牛人访谈一人;3.职业咨询一人。”
2016年,为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我参加了小风老师的自控力提升小组,跨越时间和空间,全国各地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都汇聚在这里。
每天都会收到小伙伴们发来的打卡和总结信息,每个人都是能量满满。
目前核心群里有83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准时的进行打卡和总结。
前几天,小风老师在一篇文章里也对自控力小组的学员表现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每天坚持提升自己的优秀学员,也对不能准时打卡的伙伴也进行了训诫。
文章发到群里以后,像投湖的石头激起千层浪,好久没打卡的伙伴儿不再潜水,重新开始打卡,好不热闹。
虽然,我每天都会打卡,但是看到文章里那些原本已经很优秀的人仍然坚持努力,实实在在的被打了一剂鸡血。
原本我是采用时间表记录任务和反思,后来看到群里的朋友每天只列出重要的三件事,我也开始使用这种方式。
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像我这样时间控制力不是那么好的人。
于是,我将原来的时间表优化,两种方式结合,表上方列出重要任务,表下方按时间段进行充分安排,每项任务后面直接写感受、反思。
这样的方式,很适合我,对我是一个很好的督促,帮我更有效的利用了时间。
我目前是双向养育首批践行导师,负责给双向养育研习群的家长答疑解惑。
在我们的研习群里,每周会有班主任确定《双向养育》书中的某个章节进行学习,并提供十个名额让家长分享感悟。很多父母非常积极主动,犹豫的瞬间,十个名额就被秒杀。
所有参加学习分享的家长,其中,不乏生活非常坎坷曲折的人,他们的文字无一例外全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带给人极大的启发。
难道这些分享的家长就不会再遇到育儿难题吗?
他们当然会再次遇到,但是他们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心态决定了这些育儿难题,甚至是生活中的困难,都不再是事儿。
因为他们本身积极主动,又善于向积极主动的人学习,这种“滚雪球”效应,让他们变得无比强大。
在我们导师群里,有一个朋友是六岁孩子的妈妈。她是理工科出身,时间管理能力非常强,每天能做很多事,看书、烹饪、带孩子、日更公众号,全都有条不紊。
在进行导师培训前,她的公众号还没有拿到原创标。我当时已做公众号有一段时间,原创标和赞赏功能都已开通,但是,坚持日更,我没有做到。
她叫我良耳大师,说要多向我学习,我真是愧不敢当。
她在坚持日更的同时,不断摸索提升文章编辑技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顺利拿到了原创标。
我默默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她学习,每天坚持日更一篇文。
她就是挂在我眼前的骨头(公号狗都懂),催促我不断往前奔。
外在驱动加之内心的火热,我已经坚持日更文一个多月,粉丝量不断增加,已经是之前的2倍。
我两就在这样的你追我赶中,不断跑的更快更远。
这些现象非常有趣,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不论是自控力核心群里的朋友,还是双向养育研习社里积极分享的家长,再到导师群里的“日更姐”,所有人都有一种非常美好的心理能力——希望感。
“希望”这个词,我们可以说是从小说到大,《在希望的田野上》更是从小唱到大。很多鸡汤文、励志文更是经常出现。
这个词好像虚无缥缈,感觉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希望感是积极心理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你的希望感属于哪一种?
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斯奈德提出了希望感理论,他认为希望感,包括两个成分:
一是意志;
二是策略。
一个有希望感的人,不光要有意志实现自己希望的目标,更要有一些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会经历一种目标失控感。这样的人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接受成长的机会。
斯奈德还发明了一种测量希望感的量表,主要测量两个方面:
一是特质上的希望水平
特质是一种稳定的性格特点,有些人天生希望感比较强,意志力强,特别积极主动。
二是状态中的希望水平
状态是指在特定时期展现出来的表现,有些事情或者环境会促使人们的希望感增强,我们看了励志文、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训诫或看到身边的人积极主动,我们“状态中的希望水平”便会增强。
>>>>培养希望感,做更好的自己
第一步,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
目标导向的思维也就是树立明确的目标,比如今年要考研,今年要找对象,今年要提职,今年要创业等等。
斯奈德建议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可以实现,同时又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而且是有时效性的。
第二步,找到成功的方法。
目标明确了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去寻找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比如同辈互助,报学习班,阅读大量的书籍,参加个人成长付费课程或社群等等。
第三步,心动不如行动。
希望感理论特别强调个人的主动精神。有了目标,寻找到方法,一定要开始行动起来。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闭嘴,行动。
第四步,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行动很重要,有规律的行动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养成规律的长期坚持的行动习惯。
习惯形成后,我们就能既省时又省力,更节省心神,不会因为行动计划不能如约完成而导致内耗。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说:“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希望感。
本文理论部分内容参考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所著《澎湃的福流》。
PS:喜欢就分享,支持就点赞。你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快来鼓励我吧!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良耳
山东妹子在北京,北师大教育学硕士毕业,
一直走在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灵成长的路上,
现在是双向养育践行导师、心理咨询师、
沙盘咨询师、禅绕画分享者、儿童情商指导师
愿意和你分享养育、成长和禅绕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