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久前写过一篇《疯狂动物城》的影评,叫“为什么大烂片《暮光之城》的三观其实比《疯狂动物城》还正”,引起一些争议和批评(好像在我写过的影评里相当少见),甚至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大帽子。想借此文,回应一下这些争议和批评。
然后顺便比较一下《美人鱼》和《疯狂动物城》这两部同为跨种族纠葛题材的作品。
1. 多种族共处的几种状态
在那篇引起争议的影评里,我吐槽的点其实是《疯狂动物城》 关于种族共处的设定(至于“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我的种族判断我的优劣”这些阳光正能量的价值观,根本就不在我讨论之列)——
《疯狂动物城》里那个动物乌托邦存在的前提,是肉食动物已经进化得没有了吃肉的“本性”,肉食动物与食草动物其实只是尺寸不同、长得不一样而已。表面的多种族面孔下其实是高度统一的内心价值观。
“本性”是《疯狂动物城》的文眼:不要以为我祖上曾经是吃兔子的,你们就觉得我吃兔子,我其实是不吃兔子的。所以,请不要用对我祖先的印象来看待我。我只是长得跟你们不一样,我的内在(也就是片子里反复提到的“本性”)其实跟你们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的设定,其实很狡猾嘛。
现实中两个不同的种族(或者说民族、族群吧,用词可能不准,你懂就好)相遇时,情况可比这复杂得多。如果简单粗暴地把人按照“外表”和“内心”这两个维度,那么,当两拨人相遇时,会有下表这六种情形:
状态B和状态C,就是种族相处的两种典型情形。
先看B状态,在两个不同的族群刚刚相遇时,它们原有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现实中最常见的比较激烈的种族共处问题,实际上是爆发在这一阶段。这其实也就是我在原来那篇影评里提到的,如果肉食动物们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些想吃食草动物的欲望的话,那么双方是否还有可能在动物乌托邦里和平共处?
写那篇影评时我的公众号刚开不久,没咋想好定位(其实现在也没想好),于是就随大流——追热点。写得太急,功力又不到家,很多句子就很欠妥当。比如关于上面这个观点,文章里有一句“现实中的种族冲突,是一群想吃兔子的狐狸闯入了兔子群里”,这一句就写得相当糟糕,不但过于简单化,而且极端化了。
有读者批评说,这句话描述的根本就是恐怖分子啊,难道你的意思是那些“闯入”民族都是恐怖分子?——批评得好!我接受批评并道歉。本来心里想写上面那张表里的状态B,一下笔却写成了状态A。状态A的情形是:如果两个族群的价值观、信仰等有排他的、不可兼容的矛盾,那么它们的冲突可能在所难免。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所以,我关注的点其实是,在“就是忍不住要吃掉你”(状态A)和“我和你内心一样一样的,我一点也没想过吃你啊”(状态C)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中间状态B:我有点想吃你的小冲动,你有点想把我牙齿拔掉的小冲动,但我们订立契约,共同约束,把这些小冲动约束起来,或者用别的方法化解掉,求同存异。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两个族群仍然能够和平共处,那才真的是难能可贵。
也就是说,我认为上表中的状态B,才是最应该被表现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我心里有些东西和你不同,但不要紧,我们还是努力争取和平共处。
现实中最大量的种族冲突,不都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吗?
而可惜的是,《疯狂动物城》表现的种族共处状态,其实是状态C。而状态C,是种族共处成熟期的典型状态。很多时候,当两个种族生活在一起足够久了之后,它们共处的状态会从B向C移动。最后,其中一部分会深度交叠在一起,变成两个种族只是外表不同,而共享一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像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种族融合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这种局面就比较常见。
我之前那篇影评里有一句:“如果两群人只是长相不同,而本性一致,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话几乎不会有什么种族冲突的问题”,有读者批评说,这句也是太简单化了。——批评得好!
对长相不同的人有戒备,其实是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帮助我们的祖先很快地分辨对方“是不是自己人”,这种心理倾向,虽然很多时候已经很不合时宜,但现代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还会有一点,仍然需要用我们的努力去超越它。
也就是说,即便在相当理想化的状态C里,种族之间也仍然会有偏见和冲突。但毕竟,状态C里的种族共处问题相对于状态B已经缓和了太多。
而《疯狂动物城》就是很精准地(或者说是很狡猾地)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痛点最少”的区域来触碰种族问题。作为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拿捏或者说“计算”得简直分毫不差,无可厚非。但我隐隐然总觉得略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一旦涉及种族题材,总不免联想到现实世界中的种族冲突。一想到现实世界往往还在状态A和B里徘徊,而影片里的世界已经进入C的乌托邦了,就略有不爽。
请原谅我的小心眼。
2.我不喜欢状态C的理由
我对影片中展现的状态C有敌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太过强调“你我本无分别”了。在《疯狂动物城》的乌托邦里,正因为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本性没有什么差别,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相互伤害的可能性,所以它们才可以和平共处。
但是,本性如果有差异,我跟你就是不一样,又怎么了?是不是就不能和平共处了?
这也就是我那篇文章里说的:“两个本性并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群体忽然面对面站在一起,这样的两个群体,该如何相处”。
一位读者被这句话激怒,说:“难道你的意思是黑人和白人本性不一样?”我头上这顶种族主义者的帽子,就是这么给背上的。再次道歉,我这里用了“本性”这个词,又是不妥。其实我说的是价值观、信仰、习俗这些东西。
但是,有一点需要辩解。这位读者言下之意,是认定我把自己代入到了“优势族群”白人大老爷那边,指我暗示白人本性高贵而黑人本性野蛮。
——天啊,这位朋友也太高看我了。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这么敏感,恰恰是我在生活中经常发现自己的处境其实是在另外那一边。
咦?难道我被种族歧视了不成?
并没有。我的境遇,在前面这张表的右半边:
我生活在江南,这里汉族绝对多数,大家外表都一样,就我自己这点狭窄的生活圈子而言,比较少亲身经历表上左边的不同种族共处问题。所以比起外表上的差异,更加让我敏感的是内心的面向。
事实上,我时刻能感觉到,我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身边这些跟我样貌无甚差异的同族有极大的差异。 我的处境,是与表上的状态B对应的状态E——我们长得一样,但内心很不一样。
而且,我知道自己内心有很多不可告人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如果完全释放出来,是足以伤人的!
我的“本性”(这次这个词没有用错)跟我身边的大多数人并不相同!
但,这又怎么样呢?我并没有让我心里的阴暗面伤害我身边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那篇影评里问:如果有一只狐狸,他从来没有吃过兔子,并且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他未来也不会吃兔子,但他心里其实有那么一点吃兔子的冲动,那么这样一只狐狸,是否被允许生活在《疯狂动物城》的乌托邦里?
我觉得《疯狂动物城》里隐含的设定是,我这只狐狸,是不容于他们那个乌托邦的。这可真像我的现实处境——我想在状态E里跟世界和平共处,但世界非要拉我到状态F。
这才是我不太喜欢《疯狂动物城》的最大原因。希望这一回,我把的意思说清楚了。
3.几近完美的计算v.s. 浑身缺点的赤诚
我不喜欢《疯狂动物城》的最后一个理由,完全是我爱瞎想,停不下来。
这得跟周星驰的《美人鱼》放在一块儿讲。《疯狂动物城》与《美人鱼》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影片,本来没有对比的必要。只是一来我正好连着看完两部影片,二来它俩算是同为跨种族纠葛题材,于是就忍不住放在一起对照了一下。
这两部电影,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是这样的:
前者好评如潮,后者“口碑两极化”、“争议很大”。这个评分对比其实挺公道的。《疯狂动物城》从故事、人物到制作水准,各个环节几乎都是满分。其中我最喜欢一些器物方面的细节设计。比如,身材大小相差悬殊的不同物种如何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公共设施怎么样满足针对不同尺寸动物的需要?不同尺寸的动物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如何沟通?在这些细节上,影片创作者的构思实在太有趣了。
而相比之下,《美人鱼》几乎浑身缺点,其中有一些甚至是硬伤。比如,片子里那位“洋人大坏蛋”的身份被设定为海洋生物学家。而海洋生物学家最想做的事,难道不应该是尽可能多地“活捉”新物种吗?可是片子里这位海洋生物学家杀起人鱼来却毫不手软,与真的是想杀光人鱼的若兰毫无二致。他就不怕一不小心把活样本都弄死了吗?像这样的一些经不起细想的细节,片子里还有不少。
可是,我喜欢浑身缺点的《美人鱼》,却远超几近完美的《疯狂动物城》。
这大概是因为,《疯狂动物城》太像是一帮好莱坞的顶级人精精心策划出来的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假设我是个女生,最近认识个特别能撩的男孩子,被他撩得如沐春风,感觉从来都没有那么好过。但改天一八卦,发现他刚从泡学课堂毕业,原来他撩妹时的完美表现其实都是在运用泡学里学来的泡妞技巧。这一下,我的感觉就有点别扭了,明明如沐春风是真的,但一想到这如沐春风的感觉是靠精心运作的技巧营造出来的,就总好像有点不对劲。
这就是我看《疯狂动物城》时的感觉。我能感受到它幕后那个世界顶尖的制作团队对每一个笑料、每一个爆点、每一个萌点、每一个反转、每一个价值观取舍的精准计算。
对,它总是能最恰如其分地戳中我每一个笑点、每一个痛点,它传达的大部分价值观也是正确得让我无话可说、弭耳受教。
但我恰恰不太喜欢这种完美的“恰如其分”。《疯狂动物城》的表面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天真童趣”,但我总是忍不住去想,这种“天真童趣”背后,其实是深思熟虑到毫厘之间的精准计算,那其实是非常“成人”的。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美人鱼》给我的感受正好相反。跟《疯狂动物城》的童趣相比,《美人鱼》里有儿童不宜的血腥残酷。表面上,它非常地“成人”,其中最扎眼的就是结尾的那场大屠杀,不但那些把它当做童话片期待的儿童肯定受不了,那些带他们进影院的家长自己都未必受得了。
但是,这血腥残酷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我猜,在这成人世界的血腥背后, 应该是星爷那一颗深爱着这个世界的赤子之心。星爷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
有人会说,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大人才会看到世界的残酷。
我觉得在一些时候,这正好说反了。大人往往对残酷血腥麻木,而正因为孩子真诚地相信世界本应是美好的,所以他们看到美好的事物被血腥残酷地戕害时才会痛彻心扉。
我跟很多同代人一样是星爷脑残粉,所以难免在评价星爷的电影时会不自觉地为他洗白贴金,但无论怎样,我看到《美人鱼》结尾大屠杀那一幕时,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孩子不愿看到美好被毁灭的赤诚。
《美人鱼》浑身缺点,但比起完美的计算,我还是更喜欢这样不完美的赤诚。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有的时候又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