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节奏飞快,处于每天繁杂的事务中,我们心中愤怒的火苗一触即发。疫情期间,我们在家陪伴孩子学习,很多家长都觉得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在微博中,有一极端妈妈,孩子不听话,竟然拉着自己孩子一起跳海。“你要气死我啊?”,“你真给我丢脸”,“我当初为什么要生你?”,有没有觉得特别耳熟,这样的话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说过,对着我们的孩子。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2、责备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选择第2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当我们选择第3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虽然我们在遇到生气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会评判别人,给别人贴标签,觉得这是合理的。但此时我们的想法就存在暴力,而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实质上,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要想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别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与其沉浸于“合理的愤怒”,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不断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很多情况下,我们生气不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怎么看待别人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那我们心中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批评和指责别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会使我们变得更有攻击性。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别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