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第159封信丨从西点军校选拔原则,看我们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
中国有句古话,好男不当兵,军人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没有多少墨水的武夫。这可能是北宋以后形成的风气,在唐代讲的是出将入相,像名将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就是评书小说中的徐茂功)和郭子仪等都担任过宰相。唐代诗人李贺写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类似地,边塞派诗人戴叔伦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明志: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美国今天的民风依然有点像当初中国的唐朝。在美国二战后13位总统中,9位正式服过兵役,很多上过战场,是战斗英雄,比如老布什、肯尼迪和约翰逊,艾森豪威尔就更不用说了。
里根当过民兵,特朗普中学上的是军事学校,并且获得过军校生上尉(候补军官)的职位。算下来,没有军事履历的只有克林顿和奥巴马。
除了校门口有一辆坦克,偶尔遇见穿制服的人员外,你看不出这是一所军校。其实从它的课程设置来看,和普通大学的差异也没有想象的大。
进西点军校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成绩不能差,以2014、2015两年西点军校招生的情况为例,报考的学生大约在1.4万人左右,最后录取1200多人。其中超过70%的学生在高中全年级的学习成绩排名在前5%,20%的学生排名在5%-10%之间,海军学院新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更好一点。
在每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的1200名左右的学生中,90%是高中学校运动队队员,三分之二是运动队队长,都是体育非常突出的人。
西点在录取时,对学生的品行和领导力有相当高的要求。申请西点军校(和另外两所军官学校),一般都需要获得军界领袖和政客们的推荐。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每年能向每所学校推荐30人,联邦议员能够推荐自己选区的两人,其他政府官员、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空军部长,军队里的其他领导人各可以推荐若干人,加起来4000人左右。
讲到这种推荐方式,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样是否会导致军政界精英人士彼此推荐自己亲友的孩子,造成近亲繁殖。这个担心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政客和军官是以自己的政治前途作担保,如果哪个政客推荐的学生在西点军校退学了或者被开除了,那么将是这个推荐人的政治污点,因此没有人愿意冒着损害自己名誉的风险推荐一个纨绔子弟进西点和其他军事院校。
申请西点军校的高中生,不需要认识议员或者军队的高官,他们可以直接给后者写信希望被推荐。因此,这些推荐人反而是第一批审核申请者材料的人,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给予推荐,也就是说他们推荐的不是自己熟人的孩子。在《品格之路》一书中,讲到过马歇尔当时为了上西点,直接溜进白宫找总统推荐。
西点军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军界乃至政界的领袖,因此它在招生时,非常看重领导能力,大约有300名新生在过去学校里是学生会主席或者全年级的班长(美国高中一个年级是一个大班),占录取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大约有700人是演讲队成员,占录取人数的一大半。在战争中,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很重要。
从西点军校学生的素质,大家可以看出美国军官的素质。不过就是这样的精英,进了西点可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天之骄子。在西点军校里,前三年学生被要求就是学会服从,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天天“Yes Sir,Yes Sir”地说话,因为作为一个军人,先要学会服从才能指挥别人。
到了第四年,学生们开始学习战术指挥,这是尉级军官的基本技能。至于战略指挥,那是以后到了军队再回炉学习时要掌握的重点。美国军队强调军官的终身学习,要经常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作为中高级军官要学习战略,这是在各兵种的战争学院(War College,中国有时翻译成“军事学院”)中学习的,并不是西点教学的重点。再往上当到高级军官时,要学习国家的军事动员。
作为未来军官的摇篮,西点军校所教授的主要课程并不是军事课,而是数学和工程类的课程,此外还有一些人文和艺术类课程,当然军事课程和相应的训练(他们叫体育课)是需要的。西点军校所授予的不是什么军事类的学位,而是清一色的工程学位,你如果光看他们毕业的专业,你还以为是从MIT(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
每一位从西点毕业的学生,都要学习16门核心课程,它们是3门数学课、物理、化学、地理、IT和计算机、文学、历史、写作、哲学、领导心理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各一门,此外再从数理化生物中根据专业的不同挑选两门。
另外,每个学生还要学习3门工程学的课,8门“外语、国际关系、法律、领导力”的课程。而真正所谓的纯军事专业课只有10门。至于为什么这样培养军人,因为在西点看来,好的军人是具有理性思维和专业知识的人,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从他们选拔人,培养人的方法,对美国政治军事精英们对未来领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比西点军校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或许更清楚我们自己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万维钢 周末小议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从二十世纪后期到现在,还有哪些物理学家是你熟悉的呢?……霍金吗?
事实是现在活跃的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远远不能跟爱因斯坦那一代人相提并论。如果那一代物理学家是元帅和将军,这一代物理学家只能算连长和排长。
这当然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一个原因是那一代物理学家都赶上了好时机,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个年轻的科学,有很多“低垂的果实”,一个年轻人单打独斗都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到今天,容易研究的问题都研究完了,新的突破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未必见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现在会搞物理研究的人太多了。现在的物理学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学科,这就意味着两点 ——
第一,其中会有很多高手。
第二,其中的高手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说,提出“希格斯机制”这个理论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波色子的确存在,等于是验证了他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请问,希格斯是不是一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他的理论是不是独一无二呢?当然不是 —— 事实上,1964年前后,至少有六个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他们的贡献是平等的。直到诺贝尔奖宣布之前,人们都不能确定到底应该发给谁。
不是一个,不是两个,六个。
这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局面。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且据说发表出来以后,全世界也只有2.5个人能*理解*他这个理论。
但是爱因斯坦那时候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搞物理。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是极少数人玩的智力游戏,绝大多数国家可能根本都没有物理系。
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见识到了物理的厉害,各国都开始重视物理了。到今天,几乎每个正规的大学都有自己的物理系,每个物理系都在教相对论。当然,我听说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相对论我也不懂,咱们共同学习……”但是任何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里,只要是一个足够认真、足够聪明的大三学生,他学了《电动力学》就完全能理解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根本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理论,中国每年都生产好几百个懂狭义相对论的人。
那你可能说,“懂相对论”和“创立相对论”不能相提并论,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搞得都是革命性的理论,想法都非常离奇,只有天才才能产生那样的想法。这是个不了解情况的说法。这一代物理学家思考的问题比那一代要难得多,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都超过过去,而且他们也都在不断尝试各种大胆想法。
上周我收到一位读者来信,说为什么物理学家不听听外界的声音呢?为什么就不能想想万一相对论是错误的呢?—— 这是非常外行的说法。物理学家一直都“有想”相对论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要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物理学家首先想的就是要不要修正相对论。而且物理学家想得更深,有人提出也许引力根本就不是一种基本的“力”,而是一种“熵力” —— 这个想象力,比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能差到哪去呢?
所以这一代物理学家的水平并不差。但是没人知道他们的个性,没人记录他们的名言,没人打听他们的“风雅趣闻” —— 因为他们实在太多了。今天“科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有很多很多从业者。
而且现代的物理学家,也包括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牛人”,还有一个特点。现在的高手都没有什么个性化的、人无我有的“绝招”。
像爱因斯坦那样,随便一出手就是震惊天下的一招,别人一看简直匪夷所思,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不可能发生了。
这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时代。今天的物理学家非常喜欢四处拜访,开各种学术会议,论文直接上网,好想法非常容易传播出去,那你就很难搞什么“横空出世”。事实上,连“研究风格”这个词,现在都很少有人使用了。
因为只有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风格”。比如现在我们看拳击比赛、格斗散打比赛,两个选手的打法都非常相似 —— 为什么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用铁砂掌,一个用螳螂拳呢?
我理解,什么少林、武当、峨眉这些武林门派,既然一直流传到今天,历史上必定都是非常厉害的,他们的武功不是假的。但当时既然各个门派的打法非常不同,那就说明历史上这些门派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可能功夫都密不外传,可能不同门派的人很难见面,也可能一见面一动手就死一个人没办法总结经验。
如果武术门派之间充分交流,像现在职业足球这样每周打一场联赛,那么不同打法很快就能分出高下,然后所有门派的人都会去学习最高级的那个打法。那么最后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打法比赛 —— 这个打法,在散打规则之下,也许就是今天的散打打法。
足球就是这样。三十年以前,足球是一个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运动,比如英格兰爱打长传冲吊,南美洲足球则主打脚法细腻,有时候一个人盘带动不动就能过好几个人,还有什么“欧洲拉丁派”。但是今天我们看世界杯,这些风格就都不那么明显了。巴西队也追求快速推进,英格兰也不打长传冲吊了。当然你可以说巴萨的踢法就是与众不同 —— 但这个关键词是“ 不明显 ”。
这就是充分竞争和充分交流的结果。人都是同样的人,既然你这个踢法好,那我为什么不能学?过去各国球员还有身高的差异,现在实在不行还可以引进归化球员。而且球员还都在各个俱乐部流动 —— 如果巴西国家队球员都在欧洲踢球,那他们踢的到底是巴西足球还是欧洲足球?
几十年前围棋大师也很讲究个人风格,什么这个流那个流 —— 现在还有谁说我是什么流的?招数就是那么多招数,大家从小都学过,无非是灵活运用,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流派。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也没有绝招的时代。
韩非子有句话说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今天的球星出头,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和运气 —— 基本上就是在看谁比谁有“气力”。你说我能不能诗情画意、羽扇纶巾、姿态优雅地成为世界第一,门儿都没有。这是一个想在任何行业成为高手都先得有*体能*的时代。
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干什么呢?难道说只能在一个领域内模仿高手吗?也不是。
咱们想想手机。十年前的手机,各家品牌有各家的风格,外观千奇百怪,而今天的手机正面全都是一块黑屏。这就是竞争和交流带来的同质化。我们看看这张图,从前那些风格各异的手机,像不像是已经逝去了的物理学大师 —— 现在这些清一色的黑屏手机,像不像是今天这些“物理学工作者”。看上去没什么风格,实际上功能强大得多。
从这个手机故事里,我们大概有两个教训。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去一个新兴的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个成熟的领域,那你就得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能随便标新立异。但是!今天的手机行业也讲设计、而且特别讲创新。各家品牌的风格都淡化了,但是每一台新手机都有自己的新特点,你只是无法预测这个新特点会先在哪家出现。
这就是说没有人想完全跟别人一样,你总要有些新东西。如果一个圈子已经同质化,也许想要创新就得往圈外看 —— 看谁能从圈外给这个圈子输入新的信息。
然而归根结底,我们知道大创新是越来越难,小创新是越来越不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