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百科上的简介:《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是一部于1993年公映的美国电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电影讲叙了1963年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真实的故事,逃犯布奇在绑架儿童菲利普驾车逃跑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了非同父子般的感情,但最终心灵得到净化的逃犯依然被警察击毙。
查一查百科是必要的,我背不过演员的名字。
这个电影我以前没听说过,但是不能改变人家很牛的事实。凯文·科斯特纳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是奥斯卡奖的得主,而且正好是这部影片之前的两三年得的。两位之前的电影都是演那种硬汉的,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几乎没有打斗和枪战。
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相继出现的三个家庭,首先就是在俩逃犯越狱的时候,电影穿插着让观众也看到了影片男二号,一个八岁男孩菲利普家的日常生活,这个家庭成员有妈妈、菲利普、菲利普的两个姐姐。这个家庭没有成年男性,父亲不知在哪,可能抛弃了这个家庭,也可能正在蹲监狱,因为菲利普后来说过,妈妈告诉他,等他十岁爸爸会回来,这个话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这个家庭让我意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男孩子,菲利普的两个姐姐就挺活泼,至少表面上看不到没有父亲对她们的影响,但是菲利普就显得比较懦弱,沉默寡言,感觉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同时这个家庭还信仰了一个比较奇怪宗教,具体不太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教派,应该是基督教的分支,这个分支不过任何节日,游乐活动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菲利普没有去过游乐场,没有坐过过山车,没有吃过棉花糖。这样的环境,对于女孩可能能够接受,对于一个渴望出去和小朋友玩的小男孩,一个渴望激情和刺激的小男孩,过得就比较压抑,所以当布奇让他当小帮手的时候,他欣然接受。
樊登读书会解读过一本书《养育男孩》,这本书中提到,“6-13岁的男孩正在想男人转变,他们必须从身边的男人身上学习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爸爸经常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找一个人来代替。对单亲妈妈来说,她需要为孩子找一个出色的男性榜样。”从这一点说起来,菲利普的这场被劫持的经历对他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没有这场劫持,在他的家庭环境下,很难接触到成年男性,更别说找一个成年男性当榜样了。
第二个出现的家庭就是逃亡路上碰到的,外出游玩的一家的时候,这一家成员构成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非常完美的家庭构成,所以当布奇和菲利普看到他们一家在草地上一起玩球,特别是父亲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羡慕的神情。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搭了那一家的便车,后边剧情发展应该是他们越过封锁圈以后,找个小镇下车,再偷一辆车,就可以顺利逃脱了。但是只是一个小插曲,布奇就改了主意,路上小男孩弄撒了饮料,妈妈大声呵斥孩子,不依不饶。这时布奇和菲利普的表情很有意思,感觉他俩才是那个被训的孩子。然后布奇就掏出枪强抢了他们一家刚买俩月的汽车,这个不明智的举动感觉像布奇给他们一家的惩罚。
从与第二个家庭的互动来看,布奇和菲利普真的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没有得到父爱的孩子,两人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对完整家庭的向往。虽然布奇长得高大威猛,但是他的举动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很多举动都是冲动的,难怪一个有预谋的抢劫犯也会被轻易的抓进监狱。
在这里让我不由得想起樊登读书会解读的另一本书《不吼不叫》,这本书中提到很多吼叫孩子的严重后果,我觉得第二个家庭的妈妈的做法也可以加进去,如果那个母亲不吼孩子,自己家刚买俩月的新车也不会被抢走。也推荐这个妈妈读一下《不吼不叫》这本书。
第三个家庭是一个黑人家庭,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和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个人感觉这种家庭很常见,男的文化水品不高,是家里的顶梁柱,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随手的打骂。作为这个男人可能觉得很正常,我打他骂他是爱他,打骂就是他自然而然的爱的表达方式,但是孩子知道吗?他愿意接受这种爱吗?外人怎么看?
在这一段中,当黑人父亲进门就给儿子一巴掌的时候,布奇和菲利普都表现出了一惊的表情,还是自身伤痛的表现,到最后要走的时候,其实布奇开始的表现,是打算一走了之,因为黑人父亲听了一半通缉令,还没联想到他们就是逃犯。还是黑人父亲那种打骂就是爱的表达方式惹怒了布奇,让他改变主意要惩罚这一家,可能布奇的想法,这个父亲太坏,可能真的要杀死这个父亲,他的这种想法,无形中迎合了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老警长对他的处理方式。但是作为菲利普,可能站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角度,觉得黑人小男孩不能没有父亲,哪怕他父亲是个混蛋,所以他俩在这里产生了分歧,结果就出现了藏枪和无意的一枪。
在这里让我想到了樊登读书作者光临里,樊登与尹建莉的对话,他们就提出“棍棒底下出孝子吗?”的疑问,并作出了回答,“随意打骂子女,带来的是亲子关系的畸形,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童年时受到父母的体罚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对父母的畸形虐恋,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生活。表面上看,棍棒底下出来的孩子会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父母临终时会痛哭流涕,但是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也会带来子女本身的心理问题。”
在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家庭,就是布奇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个妓女,他的父亲是个盗窃惯犯,经常出入监狱,对布奇母子也不好,后来干脆消失了。布奇十几岁是偷别人的福特出去兜风被抓,老警长认为他在那样的家庭中生活还不如去少管所,所以老警长给法官送了牛排,让法官重判布奇,在影片的最后关头,老警长也一直想把布奇挽救回来。布奇对于父亲没有太多不好的回忆,反而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布奇越狱以后,谁都不知道他到底要跑到哪去,布奇跟菲利普交了底,他要去找他父亲,线索是他父亲寄给他的明信片。
我看这部电影就像一部亲子教科书,在育儿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不对,包括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对子女的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有了问题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应该积极弥补,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圆满,不至于把问题再传到下一代。这部电影就是把矛盾尖锐化,让人受到刺激,得到警示。所以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