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雨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批判的声音。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总是觉得我们对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过于求全责备。我也一直在考虑我们是否在用历史专家的标准来考量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
就比如很多人喜欢拿《文化苦旅》中道士塔这篇文章来说事,义正言辞的指责秋雨先生把敦煌文物外流的罪过全部怪罪在王道士身上,是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然后举出了一大堆历史专家给出的解答。客观的说,将罪过全都怪罪在王道士身上确实不妥当。但是我们又何必要求秋雨先生,对于每一个历史时间和历史细节的认知都得做到全面而又正确呢?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只是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知道即使知识再渊博的人,个人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是不可能做到对于任何问题都能给出详细正确的解答。
再以《千年一叹》为例,秋雨先生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思考,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客观的说,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我自己也不敢完全苟同。毕竟关于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岂是几个人几本书就能盖棺定论的。但是我非常赞同先生的研究思维并对此深有体会。先生在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有所深入之后,不畏艰险选择前往其它文明故地进行对比研究,我非常理解和敬佩。就我自身而言,为了搞明白黄山究竟有何魅力竟征服了徐霞客,使得他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不得不在登完黄山之后,继续前往其它五岳去寻找答案。不同的是秋雨先生早已走完他的路程,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我依然还在路上。
我始终觉得秋雨先生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盖棺定论,他只是写出他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觉得作为读者,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对这些作品吹毛求疵。况且每个人的品味和喜好都各不相同,你总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华山,就非得把三游华山而不上山的贾平凹先生强行抬上山去。同样对于秋雨先生的作品,我觉得你要是读了之后觉得喜欢有启发就可以多看看,觉得不喜欢就少看看。何必非得一边把饭菜吃光,一边又到处说饭菜难吃呢?这样就显得不是很好了。
况且文学不必全都戴上严谨的历史枷锁。如果你非得抓着金庸老先生小说中历史“插曲”的小辫子,非得纠结着书中宋人唱元曲的问题。估计老先生的小说你也会感到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