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莫名其妙的在票圈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是《你那么爱生气,大概很无能吧》。
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深以为然。尤其是文章中提到的“控制情绪是为了自己”,我认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维持身心健康的不错方式。况且,“控制情绪是变聪明的第一步”,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于是我反思了自己的经历,发现似乎并非如此。文章里有个有趣的说法——“吵架的时候,气得凶的人,吵不赢”。可实际恰恰相反。我有个朋友,人称师太,平日总说“学英语就是不爱国。”英语模拟考,100分的卷子答20分,就是祖上积德。
有一次出国游,入关的时候师太被工作人员拦下了。师太又急又气,急的是自己英语不好,气的是对方无理取闹(她认为对方是歧视华人)。一怒之下,师太竟用英语和对方吵了起来,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师太最终顺利过关,师太笑着说”气得我英语都说得溜了。"
生气可以是让人变聪明的开端。当人生气时,大脑高度活跃,一些潜伏在深层的知识和技能就踊跃了出来。文章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站的越高,越不容易生气;越容易生气,就是越无能。”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都是不怎么生气的人物,这样说来他们应该都很厉害吧。
我是个爱生气的人,人生目标是做真的自己。工作之后,身边的人不断的告诫我对领导要服从,对客户要顺从,对同事要圆滑,不要生气,不要起冲突。渐渐的,我成了同事眼里“非常冷静”“相当淡定”“处变不惊”的淡定哥;成了领导口中“双商高”“脾气好”的下属。细数过去几年,生气的次数一只手就够了。在原本年轻正茂的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了应有的“气”,为此富兰克林才会说:大多数人二十五岁就死了,一直到七十五岁才埋。
我有一个偶像,他学富五车,为人直爽。最最令我崇拜的,是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喜欢就大笑,生气就怒骂,身边人都忍不住赞他“活得酣畅淋漓”。他经常生气,或如愤青为家国民生而气,或如父母为子女前途而气,或如师长为桃李后生而气,或如市井小民为锱铢零碎而气。他的合伙人总说让他收敛,他的客户却就喜欢他这股劲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生气的人少,不敢生气的人多。
人常说天才性情古怪。对古怪的天才,人们钦佩他的才华学识,却很少有人要求他们收敛脾气,认为这样就少了个性。由此可见,生气这件事儿也是有阶级的。有才能的人才敢生气,而无能的人则不敢生气。不敢生气,才是那些鸡汤的原料。用“无能”做幌子,掩盖“不敢”的真相。逆来顺受甚至于阿Q精神才是真的无能。被客户刁难了,不生气,安慰自己“这样难缠的客户生活一定很悲惨”,这样的情景比阿Q挨打之后安慰自己“哪有儿子打老子”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