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上)
--“你”是由什么构成的?
首先要搞明白一个概念:何为认知?
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被解释为一种心理过程。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讲,即: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再白话一点:认知就是你脑袋里面的那些想法。
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便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这个古老的命题,从被提出至今,一直被追问,从没有定论。这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很重要,也很艰难。
有人混混沌沌过完一生,也未必了解自己,有人年纪轻轻,便看到了自己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而且不断探索,探索自身的奥秘。
那么构建“自己”的要素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剖析自己呢?
J小姐给出了构建“自己”的四要素:
本能、基因、教养、信息环境
现在一一来解读一下:
1. 本能,即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需指导和训练、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些行为和能力。
比如:拜高踩低是本能、趋利避害是本能、嫉妒、懒惰、自私都是本能。
既是人类的本能,便是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面对本能,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做到一定程度的反本能,却不能不接纳它、痛恨它。
你有过突发状况下、有受害人向你投来求救目光,本能作祟你光速逃离险境的经历吗?你有过看到闺蜜什么都比你优秀,暗暗希望她能狠狠摔一个跟头的龌龊想法吗?
类似这些经历,我都有过。我曾因此羞愧过,痛恨过,觉得自己不够高尚。不过现在明了,这便是本能使然。人无法与本能对抗,但需要觉察到本能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而不是任凭本能操控我们的生活。
2. 基因
基因决定了“自己”当中很多显性、隐性的东西。显性的例如:性别、身高、外貌、肤色等。隐性的例如:喜静喜闹、偏逻辑偏感受等。
这部分可操作、可改变的空间也比较小,所以便有了基因主导的“宿命论”。基因的确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基础水平,但真正让人深受其害的不是它客观上决定了什么,而是人们认为“它不可改变”“我的基因不好”的想法。
首先基因也是可以重塑的。从大的人类史来看,人类的平均身高在增长,平均颜值在提高,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一直被优化。具体到一个人,哪怕他天赋异禀,如果把他流放到一个孤岛上生存若干年,他的大脑也会钝化,他的思维速度、深度、广度也远远低于生活在正常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大家眼中的普通人。
所以只要一直在学习,在积极改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己的基因。比如: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弱,依据一些科学的方法,刻意练习,就可以改善,再比如:体弱多病,遵医嘱,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也可以改善体质。
况且,现实生活中极端的进化良品(智力超群、颜值爆表、身材姣好等)和进化残次品(先天性智弱、身体或外貌有重大缺陷等)都是极少的,多数人都是智力正常、颜值平均线左右、身体素质差不多的普通人,无非你逻辑推理能力天生比我好一些,我方向感天生比你好一些,基因的搭配和设计自有它的自然逻辑在,都是有强有弱,各有优劣。
这便是第二点想要重点强调的:基因的进化和表达,都是为了服务我们更好的生存。它本身没有那么大的优劣之别,是人给它贴上了各种标签。比如很多姑娘觉得白皮是好基因,黑皮是不好的。事实上,白皮肤的人体内黑色素少,抗光老化能力就会差一些。
因此,综合看来,基因对“自己”和别人的差别,贡献值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至少不起决定作用。我们多数的人都处于非对称性竞争当中。
3. 教养
提到教养,很多人大脑中出现的应该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养形成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给我们打上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烙印,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教给我们的处世之道,学校灌输给我们的各种知识和价值观,父母言行对我们的耳濡目染,这些共同作用,造就了个人的价值观、待人接物的风格,这些统称为教养。
教养对个人的塑造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长时间在一种环境氛围中浸泡,教养就会变成一种融入骨髓的气质,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正因如此,想破除原有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影响,难度也会大一些。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原生家庭,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影响很大,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摆脱。很多人成年后,离开了原生家庭,通过不断学习、自我疗愈,获得了重生。
4. 信息环境
之所以把信息环境从环境中单独拎出来,是因为这个时代发展之迅速、信息爆炸对个体的影响已经大到用“逆天改命”来形容都不为过。
举个例子,在古代一个封闭的村落里,一个铁匠的儿子从出生就看着他父亲日复一日地打铁,他最后极大概率也会成为一名铁匠,他以为男人生来就是要打铁,这是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一件事儿,打铁就是他的命运。如果在他十几岁,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的时候,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半路投宿他家,通过一番交谈,他发现原来还有别的生活样式,秀才对考取功名后的富贵人生的描述深深打动了铁匠儿子,那么他就有可能动了去京城瞧一眼的心思,一但进了京城,他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真的有无限种可能,如果铁匠儿子有副好皮囊,被游街的公主看上也说不定呢。你看,只是打通了一条信息通道,一个人的命运就可以得以改变,做同以往不同的事儿,走不同的路,成为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一类人。
放在今天,网络破除了信息传递的重重壁垒,信息的广度、深度、迭代速度、传播速度都超乎想象。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只要有网有手机,一个小孩子也可以了解到任何他感兴趣的领域知识。即便是小镇上的人,也可以知道国际发生了什么,国家发生了什么,可以跟着大神学习任何一项技能,还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友看到,在充分的信息接触中,个人就有了更广阔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就有了很多不确定性。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我”的建构放在以前,可以说前两者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后面两者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但在今时今日,扑面而来的资源和信息,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前两者带来的差异性,只要把握时宜,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我们便能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分享时代红利,让“自己”活的更自得一些。
最后总结一下:
“自己”是由本能、基因、教养、信息环境建构和塑造而成的。
本能不可违背;基因作用的结果一定范围内可以改善;教养作用于个人早期,形成后影响深远,但可以通过自省和觉察,主动与之前的环境隔离,重塑自我教养;信息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体现在为个人提供了看世界的通道和机会,开启了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