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了两个月清醒的时间只有半天的寒假,恍恍惚惚地重返了大学校园。刚到学校那几天,每天白天照样睡,晚上却焦虑地睡不着。
我大三了,高考后的彻夜狂欢恍如昨日。我大三了,回想起大学的这三年:绩点不高不低,做不了学霸又不甘“堕落”成一个学期都不上几节课的学渣;大部分日子似乎总是紧张忙碌,上课,做作业,更多的追求我也没有,大抵都是为了完成任务;社团,不想参加,没有结交新朋友的热情;旅游,不想出门,一部手机一张床就是我的天堂。
直到大三,焦虑在每个夜晚准时袭来让我整夜不能安睡。我跟一个个朋友倾诉我的焦虑,我的迷茫,我的纠结与左右为难。
惊异地发现,平时我认为的经常逃课、“不务正业”的同学顺利地找到了实习。平时喜欢摄影的去了腾讯策划和制作视频;平时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的去了广告公司策划推广活动;平时喜欢画漫画的成功签约为某杂志画插画......
而我,不想考研,没能力出国,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可以做什么工作。
大三下学期,我的学分全部修完,不用每天早起行尸走肉般走去教室,坐下,拿起手机,时不时抬头看看讲台上的老师。大把的时间躺在那里,我却不知道做什么才能不浪费它。在知乎上搜“大三,迷茫”。看得眼花缭乱,心中一团乱麻。
人一浮躁心中就各种负能量,满腹的怨气。抱怨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抱怨读的大学不是211也不是985。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一切任务和一切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可是之后呢,没有人教我以后怎么走。
一个夜晚,整晚没有睡觉,给自己订了这个学期的计划,读书,学英语,运动。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这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同,与常人不同,与我们身边通常见到的人不同。
一个是原本平凡的证券经纪人,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稳固的经济基础,却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这些旁人欣羡的东西去画画;一个是美国的青年飞行员,复员后既不想上大学,也不想工作,放弃了相爱的未婚妻,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
他们是那样独特,与我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人生轨道如此不同,这是除了精湛的叙事技巧外,毛姆的故事吸引我的最大原因。
《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原来是一位美国的飞行员,经历一场战争,亲眼看到自己的朋友为救自己牺牲。复员后,他回到家中,不愿接受家人的建议去上大学,也不愿接受朋友的爸爸给的一份前景相当不错的工作,而是想去“闲逛”。
没人能理解他的“闲逛”是干什么,在一份稳定的工作,不错的薪资面前,他的做法在旁人看来就是无所事事。在战后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他就是注定要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毫不留情远远甩在后头的那种人。
在与未婚妻订下“去巴黎,两年之后回美国与她结婚”的约定后踏上了寻找自己道路的旅程。这条道路十分模糊,听起来太过哲学:“我想确定究竟有没有上帝,想弄清楚为什么有邪恶存在,也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死。”
这期间他去了法国,一天看八到十个小时的书,与女友解除了婚约,继续游历欧洲各国,寻找他问题的答案。他靠一年3000美元的生活,一天吃一顿饭,穿着破烂的衣服,把干苦力当作思想的休息,甚至在到了印度顿悟人生的意义之后,决定抛弃他所有的财产,以求摆脱所有的束缚过上“冷静、宽容、无私、节欲”的生活。
他与作者在书中的交流完全称得上是哲学上的探讨,作者的博学、思考的深入让我深感自己的无知和肤浅。一本小说,有了精彩的情节,还有思想的深度,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激荡,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形容这本书的好。希望安利给身边每个人看。
说回到拉里。他的人生在成天被灌输买车买房,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现代人面前,简直就是失败的典型。整天无所事事,生活穷困潦倒,没有老婆没有孩子,到处流浪,没有依靠。
但我却深深地被他感动了,哪里找像他这么单纯的人呢?我们要买名牌衣服,鞋子,包包,要跟朋友去体面的餐馆聚餐,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些都需要钱,大量的钱。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工作是为了挣钱,幸运的人或许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有多少人是为了名利在世间苦苦挣扎,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我大三了,我快毕业了,我迷茫了。我不知道以后我以什么谋生,怎么让家人能依靠我。我怕浪费了这一年,考不上研究生,找不到工作。
说起兴趣和梦想,谁没有这种东西。可是在我接受的教育里,除了能让我以后有好前程的兴趣和爱好占用了过多时间都属于不务正业。我喜欢做饭,做起美食来从不感到累和无聊,也曾想过这个学期不知会家里人,独自去学做面包。但被那个理智的我阻止了,她说,你疯了吗,你家人辛苦供你上大学,你却要当厨个厨子?
我不可能看了一部小说,就受了刺激像拉里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毕竟“我不是主角,拉里才是主角。他是理想家,是做美梦的人,即使这个梦没实现,做了就相当令人兴奋”。
我得用钱,不能让家人失望。再说拉里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一年还有3000美元的收入,足够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的他节俭地生活。
虽然我还是偶尔悔恨自己来到了深大,但我更多的是庆幸我来到了深圳,接触了那些跟我不同,跟我以前身边的人都不同的人。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一心做下去,愿意为此放弃别的东西,比如绩点;他们敢于追梦,敢于偏离所谓正常的人生轨道,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些故事与可能。
这个学期,我放弃双专业,不考研,给自己一个学期空闲的时间去上自己想上的课,读更多书,或许这一学期以后回看可能是被浪费了,但作出选择总是好结果的第一步。或许以后我能更大胆、更有勇气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一切都要建立在我能养活自己,不让家人操心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