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纲 声韵
一 练习四声法
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
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
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
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
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
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
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
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
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
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
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
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
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
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
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
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
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
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
二 辨别平仄法
作诗之法,合上平下平声统曰平,合上去入三声统曰仄。
平声仄声,绝然不同,一则和柔圆润,一则亢直短促,学者最易辨别。
唯有一种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并犯出韵及不调平仄之病。
前举平仄可通用之字,虽则诗中随意可用,然而抑扬轻重之间,仍宜细细推敲。
至于不可通用之字,意义悬殊,万不可稍有差误,羼杂其中。
学者宜将所举之字,依仿练习四声法,先行熟读其音,次则详译其义,随时随地,留心辨别,不出匝月,而字之平仄,无不瞭然胸中。
他若一字而兼数平声或数仄声者,其义亦有可通不可通之别,不妨以此类推。
三 检查诗韵法
近人作诗,皆奉梁沈约诗韵为标准,故平上去入四种韵目,不可不牢记胸中。
但是上下平各十五韵,而上声仅有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只十七韵而已,学者苟不明四种韵目隶合之法,则于四声之字,何字归入何韵,断难分析清楚。
兹为便利学者检查诗韵起见,特将四声一百零六韵韵目,合成一表。
俾知某字在平声某韵者,其上去入三声之字,即知在某某等韵。
如同字在平声一东,其上声之动字定在一董,去声之洞字定在一送,入声之独字定在一屋。
以此推寻,百不失一,不必东翻西阅,而无字不可一检即得也。
将下平声之九青十蒸并为一韵,将去声之九泰十卦并为一韵,使平上去三种韵目各成二十九数,然后再将入声十七韵就每韵中各字之声合于平声何韵者,亦分成二十九部,各相隶属,而后诗韵中无难检之字矣。
第一纲 声韵
四.通转古韵法
作诗之韵,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转。
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谓,如一东之与二冬,八庚之与九青、十蒸是也。
转者,转其声而后通之谓,如一东之与三江,四支之与九佳是也。
盖东冬同为舌端音,更青蒸同为齿头音,其音既属一本,故可通。
东为宫音,江为商音,支为徵音,佳为商音,一宫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韵,必先转其声乃可。
但通转之法,今韵较严,而古韵极宽。
如一东二冬固可通,一东与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转韵而已,而古韵则东冬江三韵均可通。
又如四支之与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转而方通,而古韵则微齐佳灰文五韵均可通。
又如上平之十一真与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韵中万不能通,而古韵则真文元寒删先六韵竟可通叶。
又如三江之与七阳通,二萧之与三肴四豪通,犹得谓之谐声。
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四韵可通,则唯古韵为然耳。
又如六鱼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韵更数见不鲜矣。
上声中一董二肿可通,一董二肿与三讲亦可通,四纸与五尾八荠九蟹十贿可通,十一轸与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韵可通,二十哿与二十一马、二十三梗与二十四迴可通,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三韵可通,此足见古韵通转之宽也。
去声中古韵之可通者,则一送二宋之通三绛,四寘五未八霁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队,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之三韵相通,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之二韵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虽未有通转,而二十七沁之与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古韵中又可通叶矣。
入声十七韵,其中一屋与二沃三觉可通,四质与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与十二锡十三职可通,古韵中所未见通转者,只十药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之五韵耳。
古韵之可通可转,即如上述矣。今试进而言转韵之法,或则两句一转,或则四句一转,或则六句八句一转,盖转韵之句,必以双数,不能以单数。
且通篇上下,尤须铢两匀称,无头轻脚重之病。即韵之平仄,亦须相间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韵后四句换仄韵之类。
至于通韵之法则反是,止就韵之可通者押之,或通体用平韵,或通体用仄韵,断不可平仄相间而用也。
五.五律平起法、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
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
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
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六.五律仄起法、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
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
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
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七.七律平起法、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
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
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八.七律仄起法、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
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
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
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