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本文作者 JasionDai
需求是什么?
用户需求概括起来就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详解如下:
目标用户:目标用户是在使用人群细分的基础上得到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场景和用户目标。拆解用户的时候考虑潜在用户量和商业价值。
使用场景: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需要关注不同场景的特点。
用户目标: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期望完成的目标,可从中提取出功能关键词。
在此之前,当然要做好产品的定义了,产品定义就是用一句话概括产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使用人群:产品服务于哪类人群(涉及到用户自画像,以后有机会会说到)。
主要功能:功能范围的限定。
产品特色:与同类产品相比的竞争优势。
需求分析又是什么?
就是深度理解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聆听用户需求,深度剖析用户底层需求要点,找准用户痛点,这就是需求分析的精髓。
获取需求的方法
1) 用户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信息采集等手段来挖掘需求的方式。在产品上线前,要想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要尽量走到用户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深入了解目标用户在真实使用环境下的感受、痛点、期望等。这个过程就是依靠用户调研的方法来进行,一般是由专业的用户研究员来完成。
2) 竞品分析:
找到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从多个维度对比产品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发现产品的突破口。在产品上线前,竞品分析是产品经理必须做的事情之一。在竞品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研究别人是怎么拟定产品战略、方向的,怎么做用户体验,怎么处理逻辑、界面细节等等。吸收对手的优点,修改自己的缺点。
3)产品数据:
产品数据例如常规的访问浏览数据,浏览痕迹,点击痕迹,在每个页面上的时长,整体的浏览顺序等等。产品上线后,数据就可以收集了。但是要预先埋点,否则获取不到数据,就无法进行数据分析。收集到数据后,还要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意义。例如某天某页面的某项数据指标突然下降,面对这样的数据,产品经理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知道怎么去优化产品。
4)用户反馈:
产品上线后,我们可以收集到很多用户的反馈。当然你要让你的产品拥有良好的反馈机制,让你的用户有地方抱怨产品,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通过反馈,通常我们会发现很多之前意想不到的事情。学会辨别目标用户在合理场景下的真实需求。
不过切记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
不过切记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
不过切记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重要事情说三遍)
在浏览用户反馈的时候需要思考如下问题:是否是目标用户?用户提出的问题发生在什么场景,是否合乎实际使用情况,是否是普遍情况?是否表达出了真实需求?用户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用户提出的要求实现成本和价值是多少?经过这样一轮筛选方能挖掘出符合产品方向的真实用户需求。,
需求过滤
收集了一大堆需求后就要开始好好筛选了,考虑的因素有:
1)可行性(技术能否实现)
2)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3)商业风险
4)是不是用户最迫切的需求(紧急性与重要性)
需求管理
1.万能的四象限法则
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坐标轴,可以将所有事情区分放在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对所有事件分类后,才可做更好地分析处理。
分配的准则:
1)基础服务。越靠近基础服务的需求越重要。一方面,越基础的服务越靠近产品所满足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性的需求往往也无法实现。把产品比作一座塔,塔尖少盖基层,最多是矮一点,可如果不搭好基座,整个塔都有可能倒塌。
2)利润来源。比较共识的优先级取舍是,客户大于用户。如果某一个需求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收益,当然会被放在高优先级。
3)战略支持。如果是公司层面的战略落地,需要业务线支持,能够支持公司决策、引起市场和舆论效益的,也会被判定为重要。
4)关联性强。最后一点,有可能一些需求在你看来一般重要,但该需求会牵扯到其他部门的重大功能,或是许多部门需要该需求支撑,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一发”,那就需要调高这个需求的优先级。(参见:1周处理1000个需求?像麦肯锡女神一样优雅地评估优先级)
2.KANO模型方法
需求文档的整理
将需求整理好后需要输出产品需求文档,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部分。
背景描述: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模块、市场行情、业务目标、产品定位等。
用户类型和特征:简单的描述目标用户情况或现有使用人群的情况。
信息结构:这里可简单理解为内容或页面的层级。可以由设计师和PM配合完成,也可由产品经理独立完成,设计师做参考用。
整体业务流程说明:对于涉及操作较多的产品/功能,需要业务流程图,帮助设计师和项目成员理解具体的业务逻辑。
需求详细说明:每一条需求的详细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场景说明,UI描述,功能描述,优先级,输入/前置条件,处理流程,输出/后置条件,书中有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