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近日有许多广泛流传于老师和家长朋友圈的奇文,举例如下:
《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上课的时候,清醒没有发呆多,发呆没有睡觉多,睡觉没有玩手机多;下课的时候,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
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你自己即使是老板,你会雇用你自己吗?
付了钱得不到商品是谁都不肯的,而你交了学费,却对那些不给你知识的老师心存感激。基本的买卖都不会,你还配做什么?
上大学填报志愿,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还有谁能认识你?
BlaBlaBla
究其然,这一通愤怒的废话只有两个原因:
1. 引起公愤,引发转发
2. 获10万+,拿月终奖
但是对于广大莘莘学子有用吗?
有用吗?
有用吗?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也出于两个目的:
1. 说明“丧”的原因,对症下药
2. 探讨出路,指明方向
我是解决问题的人,希望以下两千字对你有实质的帮助:
高考之前,大学是老师们口中的天堂——没有课业、作业、考试的压力,没有父母、老师天天追着你、管教你,似乎有大把的时间玩游戏、打球、约会、参加各类自己喜欢的活动。进了大学才知道,
都 是 骗 人 的
没人管你作业:但你还是有一不小心就可能挂科的考试,再加上无数的证要考
没人管你工作:成绩和学校背景都不能确保你找到合适的工作,也许四年之后还要靠爹妈。
没人管你有没有谈恋爱、做实习,没人管你是死是活,大家都在朋友圈上忙碌地晒着自己的女/男票、旅行、生活、留学……好像只有你比较丧。于是发一篇丧的文章吐槽,宣泄一下情感,得到了好多人的共鸣。
首先,请循其本,你需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每天都能看到处于不同阶层、不同阶段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难免眼馋、心焦;再回头看看自己,不上不下,焦虑慌张,却还是失业失恋。这负能量就如滚滚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其实这一半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而在于原有的路难以走通。所以时时刻刻要有危机感,要考虑另辟蹊径,自立门户。
同时,也有两个原因你应该感到欣慰:
其一,你不孤单
其二,你还能看到这些信息,就说明社会的流动性还存在,阶级固化还没有完全形成,圈子还没有全然闭塞。换句话说,你还有希望。
不要受票圈愤怒文章的干扰,因为你可以将消极情绪转化成危机感,转化成整理自己、进行学习、计划未来的动力,你需要相信,更加激动人心的事业还在等着你。
一. 了解“就业”和“创业”的利弊,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
我在北京呆了四年,从2013年就感受到“创业”对大学生的强烈影响:各类国家、企业级的创业大赛,各种孵化器,创业投资圈的活动,席卷整个北京城——中关村的咖啡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身边也有朋友,国内国外名校北大、布朗大一大二就自己辍学不读了,开始创业之路。其中有好几个已经进了最近福布斯发表的30U30(三十岁以下精英榜)。
究其然,从外在环境来看,国家鼓励大众创新创业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的存量需求没有之前那么旺盛,反而创业能够快速地占领蓝海行业、细分市场,创造强有力的需求;
而从内部发展来看,每个人成长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早熟、家庭和教育背景、成长经历让他们很快地明确了自己的喜好和发展路径,抓住了创业的机遇;而有的人在性格和背景上,可能都更适合于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模式。
那么,怎样快速地判断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呢?我觉得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首先,你有没有非某事不做的决心,和对该领域知识足够的了解?
2014年我在创业做线上线下跨国语伴网站的时候,认识了石榴。我们都想做跨文化交流的创业,但是她的核心是“旗袍”,而我只是想用O2O的方法解决中外学生交流、交友的问题。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和另一个创始人我们一起创办Let’sChina的短途旅游项目,但是没能规模化;她花了一年时间穿着旗袍周游世界,采访各类做旗袍的人的故事,写了一本《可我就是爱旗袍》;然后在创投圈呆了一段时间,打磨自己的想法,创立了“石榴集”,专注少女的印花服装产品,而旗袍一直是主打。
图为金星穿石榴集的旗袍主持节目
但是我在北京接触了各种想要做“跨文化交流”的创业公司:专注移动端汉语教学的ChineseSkill,对外汉语教学社区的“对外汉语人”,O2O做线下一起学做、吃美食EatWithChina,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我没有找到自己在这个领域一直投入做下去的“内核”,所以申请了出国的研究生项目,继续探索和深造。
因此,一时的热情是不足以支持你在创业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你需要强烈的热情甚至是使命感,你需要破釜沉舟、不头破血流不死心的勇气。如果你没有,那么不如先考试、毕业、考证、考研,中规中矩地往前走,但不放弃对自己兴趣的关注,也许有一天,风来了,时机到了,你有了足够的资本,你就可以“起飞”了。
其次,你能不能看到未来1-3年发展的详细路径?
创业打打闹闹的人多,抱着圈钱心理、觉得这个圈子人傻钱多、想要干一票就脱手走人的人多,所以创业的失败率才尤其高。
很多时候在传统行业我们是能够看到未来1-3年的职业发展路径的。譬如一直炽手可热的金融业或者咨询业,基本就是一流名校本科/研究生,学生社团工作,券商投行/咨询快消的实习,海外交换/志愿者,(当然过程没有这么轻松),就基本可以拿到笔试或面试的机会。同理,借助网络,你几乎可以查到快消、marketing、HR/猎头等一系列不同职能、不同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甚至很多的职场小说/电视剧都有涉及。明确了道路,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一步一脚印往前走了。是的,这里面当然有一条食物链,你的优势,你想要/甘于处在哪个位置,你的努力程度,就决定了你最终能够走到哪里。
二. 多读书,多尝试,认识你自己
当在大城市早高峰乘一次地铁,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我有时会觉得恐惧?因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跟数量级庞大的人竞争。这条路的终点,除了“成为你自己”,似乎别无选择。因为只要你所做所想和他们都一样,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取代,这样的人生又有多大的乐趣呢?
除了功利地为“找工作”做准备,大学阶段最应当做的是尝试你想做又没有时间去做事:去你在教科书中读到过的地方旅行,去学烹饪、厨艺、插画、插花、剪纸、跳舞等等,去拓展你生命的可能性,探索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同时,多读书。
跟很多同学聊天时大家都感慨,某个时间段的迷惘、彷徨说白了就是书读得不够,而想太多。不够,意思是量变没有引起质变,知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
仔细想想,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中国上下千年的家国情仇、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反抗、西学东渐、思潮运动,你就理解了自己从哪里来;
如果你还不小心懂得了西方从两希文明的起源传统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一系列思想的大爆发,你就更深刻理解了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或说后现代问题,商品社会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都丧”的问题。
你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便看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如果你还有幸从这星光灿烂的人类历史中寻到了几位知己,几位精神导师,顺便在生活和实践中继续思考,那也许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某一天就成为思想家或者时代的弄潮儿了。
书籍是一剂良药。就好像把漫长的人类历史和思想史都放进一个个方格子抽屉里,你完全可以拿来主义,就像从药店提出一味味药。这是一个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让其长成一棵大树,不断在现实和阅读中反思自己,让这个故事完整起来,从而内化成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要在时代的大潮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任何人都帮不了你。你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经验、视野、判断力和资源。而这些都来源于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体悟。
在开学季,我将整理更多关于如何正确打开大学的方式,以及阅读的推荐和自我学习的“金钥匙”,以及讲讲入围30Under30朋友的故事。
保持关注哦,比心。
昨晚上跟一位读者讨论“旅行的意义”,觉得有些意思。如果你也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哟!
Hi, 欢迎来到我的小宇宙:
文学系出身,混迹在金融圈。
阅后即焚
香沐浴更衣煮茶再阅一遍
诗书倦年华,传奇误春秋。与君歌一曲,天涯梦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