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脸皮厚点,会舒服一些。
去做面部护理的时候,那位小美女总说:“姐,你的脸皮太薄了,不能长时间按摩。晚上要厚涂霜,想办法让脸皮儿变厚一点,好建起皮肤屏障,换季呀,变天呀,不易过敏,会舒服很多。”
总说,肯定是怕我记性不好,对她的服务不满意,我呢,也在她的指引下,寻找着脸皮变厚的途径,还是小有成效,至少这个秋冬之际没有再干皴过敏。
哈,还真是这样,脸皮厚点,会舒服很多。
其实我早感觉出来,在简书碎碎念一段时间后,另一张脸皮就不知不觉变得厚了很多。起初,一有人提到我们在这里天天写东西,就会急切地辩白:“就是瞎玩的。” 现在,不管谁提起,也不管是真心或是假意的夸奖,一律照单全收,微微一笑,完美诠释了啥叫落落大方。
按某位专家的说法,这是拥有了钝感力,勇于把自己不成熟的,甚至有些比较私人的观点放在平台上,让大家观看,这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也是自己接近真实内心的一种方式。
我曾请教过简书里的林老师,大家天天都有那么多事,他怎么有时间去构思、去想象、把数年前的情感和经历融入文章里。他答,并没有整块的时间可用,但一有机会就推敲和琢磨,利用一切空暇观察生活,这里想一段,那里想几句,一天下来,也能组织出一点东西来。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写多好,慢慢来,写的多了,就会逐渐上道。
我也开始学着老师那样,留意熹微晨光里的云和风,幽暗黄昏里的光和影,街头的花与姑娘,楼下的树与孩童,我可以随时随地在街头呆立放空自己,而不是在乎别人是否痴傻的判断眼光。我可以光明正大的从看过的电影电视里续写天马行空的故事,实在没有头绪的时候,还可扎进某位作家的作品里,把那些好词好句堂而皇之地换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心态越来越开放,脸皮越来越厚实,偶尔还会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发到朋友圈里,不是为了求得赞赏,只是愿意把这样的稚嫩的文字外放到真实的世界里,任人品评,无人在意也觉得没有关系,因为本身水平就不咋滴。
因为连续不断的磨练,因为强健起来的内心,因为日益厚实的脸皮,少了对那些大家名人的畏惧,写不了一流的,写个二流的也行呀,再不济先写着再说,自娱自乐也是一种收获。还有一个好处,再去读书时,有一种类似同行的平等意识,更容易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去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敏锐。
貌似钝感力和敏锐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因为每日在这里的絮絮叨叨竟然很融洽地待在了一起。比原来更随意了,更自由了,感受到生活更多的乐趣了,那些或长或短的文字不是任务,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清泉。
02
这两天在看人在芦墟,在作家荆歌对小镇的描摹中激起了深深的共鸣,人们对自己生活过的地方,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尤其是童年。哈哈,这样一想和作家的距离是不是更近了一点?
父亲在成都只度过了10年的光景,可他一直觉得那是他的来处,我在老家生活了9年,在很久很久以后还会惦记着那里的山水草木,儿子觉得老城区的家就是他的故乡,以那栋楼为圆心,周围2公里都是他和小伙伴的地盘,只因为他在那住了15年。
放下手中的书,想去老城区看看,于是20分钟后就站在二小门前的桂花树下,花满枝头,那紧紧裹成的黄色米粒,是因秋深之后寒冷变得蜷缩含蓄?还是执意在季节里矜持着自己的心意?
街头的花店还在,墙上的外皮脱落了,露出红色的砖墙,衬得玻璃窗内的绿植有一种自然而然颓废的美。
那个卖油茶的老婆婆还在摆摊,看到我问,好长时间没来了,孩子都长大了吧。以前的每个周末,都要在她这买上一碗油茶,在旁边买一个夹两个鸡蛋的壮馍,这里仍然有我生活过的诸多痕迹。所有有痕迹的地方,必定有深深的眷恋,只要双脚踏上这个地方,过往的一幕幕就会自然而然像放电影一样闪回。
这些难忘的瞬间被书中的文字唤醒,又重新变成文字,让过去和现在的情感封存在一篇一篇日记里,对抗生活的粗砺与暗淡,当然,这里有一群同样想法的朋友,也是能够写下去的动力。
要问我得到了什么?再回答一次,身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