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阿姆斯特丹之前,对这个国家、城市没有太多概念,除了风车和郁金香。
短短三天的荷兰之旅,让我彻底地迷上了这个小小的国度。
来到巴黎,因为种种原因,常常感慨我们对欧洲赋予了太多的一厢情愿的想象。
然而在荷兰,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惊叹:精致的建筑,绝好的风景,友善的人民,自由和谐的空气……
这不就是我们想象中欧洲该有的样子吗?!
阿姆斯特丹:第一眼便会爱上的城市
去阿姆斯特丹的想法最初源于朋友圈的一张照片。
一辆老单车安静地靠在桥栏上,桥栏上一个黑色塑料花盆里郁金香盛放。
背后运河里水静静地流淌,一排砖红色的老式建筑沿着运河消失在远方。
那是一个阴天,画面里却透出了一种说不出的静谧和绚烂。
只是那么不经意的一瞥,这座城市在我心里留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如今再翻出这张照片,觉得它远远传达不出阿姆斯特丹的美。
但当时看到它的感觉,几乎可以用惊鸿一瞥来形容。
七月的阿姆斯特丹依然透着丝丝凉意。
阳光暖暖地照着,桥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微风中挺立着绽放着。
运河里大大小小的船只慢悠悠地晃荡着。
人们骑着高高大大的单车在高高低低的道路上飞驰而过……
忽然感觉这城市有一种特别的自由而灿烂的味道。
漫步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我们很难不被这座城市里奇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运河边大大小小的房子是这座城市最大的看点之一。
这些房子总体风格相近,但是每座房子都有各自的特色,似乎所有的细节都是精心处理过的,处处透着匠心。
一眼望去,像是许多精心打扮过的身材婀娜的少女立在水边,静静地欣赏着身边的一切,也欣赏着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倩影。
一路走一路看,忍不住惊呼:这个城市简直就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
与巴黎整齐划一、沉稳大气的奥斯曼建筑相比,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绚烂的小房子显得灵动而别致。
当初奥斯曼对巴黎进行大改造的时候遭到批评无数。
初到巴黎,看到那么气势恢宏的建筑,纳闷这么美的建筑为什么会被批评。
此刻我想我明白了……
一路走一路欣赏,同时脑子里无数个问题飞驰而过。
这些房子什么时候建成的?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建筑风格?
为什么这里的建筑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如果这些房子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那么那个时代的荷兰应该已经很富有了?
当年住在里面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房子这么窄,住在里面会不会不方便?
为什么有些房子看起来像是歪了似的?
房顶上的挂钩是怎么回事?……
这次去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做攻略,想着欧洲的城市大同小异,到处走走看看感受感受气氛就好。
此刻,我开始后悔没有多了解了解,就这么脑袋空空、毫无概念地跑来了。
于是回到巴黎之后又带着诸多问题重新做起了“攻略”。
才知道曾经的荷兰如此强大。
17世纪初期,人口不足200万的荷兰拥有全欧商船吨位的五分之四。
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7倍。
到17世纪中期,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极盛时期。
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
这个世纪也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
阿姆斯特丹作为首都,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
老城区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
把三四百年前的老城区里的大部分建筑几乎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今天,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几个这样的城市?
事实上,二战之后这里的老房子也曾经面临着被拆毁的危险。
当时的市政府为建地铁和高速路决心大量拆除旧建筑。
事实上,站前犹太人聚居区的老房子大多已经被拆除。
这一举动引起市民的不满,并引发了1975年的“新广场骚乱”。
政府因此被迫放弃原计划,对地铁另行规划,改为只在地下施工。
今天,当我们看着这些老房子,如果不是因为风格跟当今的现代气息相差太远(这种匠心在现代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我们很难相信这些颜色如此亮丽、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建筑竟有三四百年的房龄。
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这里的市民为了保护、修缮他们的古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代价。
黄金时代的荷兰,商业高度发达,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沿运河的这些房子由商人自主兴建,市政部门很少干涉。
城市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由这里的市民来决定。
这种建筑被称为“山墙建筑”(gabled mansion),山墙(gable)指的就是这些建筑顶部的部分,也是其最大的亮点所在。
据说当时征收房屋税主要看房子的宽度,所以当地居民都尽量把房子的正面修得窄一点来降低税费,这就形成了阿姆斯特丹建筑独有的修长的外形。
不过,房子内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全然不是外表这么紧凑狭小的感觉。
阿姆斯特丹有一座窄得出了名的小白房(Kleine Trippenhuis),宽2.44米,山墙的设计非常别致。
有意思的是这座房子对面的Trippenhuis则是阿姆斯特丹最宽的宅邸。
这座宽22米的房子由当时富甲一方的Trip家族的两兄弟修建。
坊间传说,两兄弟的马车夫非常羡慕他们阔绰的生活。
有一天,他感慨道:“主啊,要是我能拥有一所与主人家的正门一样宽的房子该多好!”
两兄弟于是如他所愿,为他修建了一座相比而言如此狭窄的房子。
然而,这还不是最窄的,位于Singel 7号的这座房子只有一米宽。
几乎跟它的正门一样宽。不过这其实是它的背面而不是正面。
因为外墙宽度受限,当地的居民便想尽办法在这有限的空间上做各种修饰。
顶部的山墙便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
老城区的大部分建筑属于荷兰文艺复兴风格。
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慢慢向北扩展,荷兰的建筑师将古典与传统结合。
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他们将柱子、雕塑、小方尖碑等元素用于建筑表面。
同时用步山墙(step gables)取代旧式的漏斗嘴式山墙。
(ps:spout gables,中文的相关材料我能找到的不多,有些名称我找不到中文里对应的说法,就根据英文名称大概翻了一下)。
后者因其顶部的矩形部分类似漏斗嘴而得名。
带这种山墙的建筑一般是仓库或者商铺。
有一些房子甚至会设计两个山墙,漏斗嘴山墙在背面。
正面有一个更带装饰性的山墙。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上面两张图中,房子顶部都“长”了一个挂钩。
这其实是一个滑轮装置。
用来把家具和电器从窗户送进房子:大部分房子楼梯和过道狭窄。
运送家具家电成为一大难题。
受意大利建筑师的影响,荷兰的建筑师们后来慢慢地开始把他们的小房子外观修得像庙宇。
这种带有卷形石雕装饰的成为时尚。
进入十八世纪,这种吊钟山墙成为了新的潮流,主要是来自法国的影响。
吊钟山墙在脖子山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是红砖的主体加砂岩的边饰。
两者的形状也非常相近。
走在阿姆斯特丹街头,常常会看到一些歪歪扭扭的房子。
刚开始还以为是视觉偏差,看多了才发现确实如此。
其实,在15、16世纪以前,阿姆斯特丹的房子都是木质的。
这座城市位于河海交汇的沼泽地之上,地基不牢,无法承受砖石结构的房子。
15世纪,两场大火把老城区几乎全部烧毁。
从此政府禁止兴建木质房屋,建筑师也想出了办法克服了在沼泽地上用砖建房的技术难题。
但是,一些居民在兴建房屋时并未放弃原来的木结构地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内木外砖的房子也由于沼泽的流动开始倾斜。
在这里,每一次抬头,每一次回首都能有一些奇特的发现。
也许是造型各异的山墙,也许是墙上简简单单的装饰线,也许是外墙上的一个雕塑、一个徽章…
又或许,只是窗台上的几朵小花、围栏上的一株爬藤植物……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有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