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加入了很多不同的学习圈子,我看到身边很多学霸,无论是被我小的甚至比我年纪大很多的,依然不断在学习的路上践行。是的,我也要想成为一个“牛”人,牛之所以打双引号,不是因为我想要变得有多牛,而是我相信只要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区,例如,给予自己更多的挑战,你一定能比昨天的自己更“牛”。
为什么参加那么多的培训,我们依然成不了牛人,从自身观察及经历来说,我总结为以下三点,也是对自己的警醒:
1、你不够自律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讲到自律,《富爸爸穷爸爸》中罗伯特清崎也有着类似的故事。财商教育家罗伯特清崎非常认真仔细地规划金钱,规定自己在用资产赚到某个金额的财富之后,再给自己换汽车。坚定地约束自我,要达到一个目标或完成一件事后才能去做另外一件事。往往是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到达不了牛人很重要的原因。说好了一个月要读20本书,没有借口必须完成;说好日更公众号,就使命必达必须每天日更公众号。如果你参加那么多的培训,你没形成自律性地输出内容,没养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你也永远停留在学,而没学到。
因此,形成学习完一个输出的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的自我约束的习惯是成为“牛”人的重要条件。
2、你没有圈子
圈子,是你要有核心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社群。这样的圈子一方面是对你的监督,要有一个狠一点的手段,学完课程内容后必须2天内出输出的学习收获,做不到就在群里发200元红包,这样的圈子就是对你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有固定的核心交流的圈子,会有更多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更能有启发和学以致用的动力。
但是,问题来了,这样的学习圈子多少人比较合适?个人觉得,这样的核心圈子最好不要超过7个。从互动质量和效果而言,7个人以内的圈子是相对好互动。为什么人少反而好呢?有一种效应叫巴利的旁观者效应,意思就是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越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能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这个效应对于推动学习产出,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当圈子人太多,发起一个任务,或者希望收到别人反馈的时候,圈子内的人总觉得群里人那么多,总会有人回复反馈,我是否需要呼应不重要。反而是圈子的核心成员不太多,大家都觉得是有责任需要给与反馈,并且长期不发言的话,你也不好意思成为圈子的核心成员。这种责任共享,共同成长的圈子才是有价值的。
3、你没掌握心法
心法,就是知识背后的逻辑。牛人之所以是牛人,不仅仅是因为自律,有圈子,你就能成为牛人。成为牛人最关键的一步是因为牛人本身掌握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掌握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掌握再多的知识点,你也是只是碎片式地进行学习,如果你掌握不了知识背后的那套逻辑体系,你就永远是在术上努力,一旦打通了知识体系背后那些万变不离其中的心法,你就发现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道通术变的过程。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对于任何一样新事物的出现,他们都能很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构建了一套认知这个世界万物的规则与模型,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已经被成功证实过的模型,套进去理解不同的新知识里,并且能融会贯通地结合新旧知识的精华,不断对知识本身进行延伸和深挖,这种“加工”的能力是基于牛人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认知心法。
因此,我们需要多总结,多提炼,多分享,尤其要有研究的精神,学东西不学表面,尤其对于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多深挖再进行知识的提炼,当深挖提炼次数越来越多之后,就会逐渐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连接,心法就会自然而出现在你的大脑里。
以上三点是自己的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警醒。通过这篇文章也是提醒我们要养成固定输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的自律性,把学习心得内容的文章在组建好的核心学习圈子及时发送及时被监督,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提醒自己学习不能蜻蜓点水,想成为牛人就必须要沉下心来学习心法,而不仅仅是快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