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部”,第一次在文字中感受到如此近的历史气息,仿佛在一呼一吸之间,历史的脉络变得如此清晰而明亮。
无数次站在苍茫寥廓的大草原上,草原的天空,灿然生辉。静静流逝的时光抚平了昔日的峥嵘岁月,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号角声,逐渐黯淡了岁月。
从未追寻过自己的祖先,那是一个在过去没有文字又四处迁徙的民族,在弥漫着历史的硝烟中,跌跌撞撞走到了现在。
那座奶奶说她的奶奶曾经祭祀过的敖包,我也还在祭拜着;那段奶奶说她的爷爷曾经吟唱过的数来宝,我也还在吟唱着;那些传说中的故事,依旧在传说着。部落,也许我来自某一个部落,遥远而又真实。
于是,我再一次捧起《阴山寻踪》,仰望历史的天空,再次因走近历史,而走进历史。
……
家,因为距离达茂极近,不足百里,所以当我读到在金元时期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汪古部时,有那么一点点在想,我的祖先,是否曾经是汪古部的子民呢?而我,恰好姓王。
汪古部,经营以达茂为核心的大青山南北区域160年,建成了敖伦苏木古城等具有完整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的草原城池集群,创造了一个空前的大富大贵的繁荣时代。
汪古,是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部族。汪古部的族源历来虽有不同说法,但普遍认为,汪古部的领地内是一个以汪古部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汪古部亦称白鞑靼,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结合而成,辽金时期主要居住在阴山一带,就是在今天阴山之北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固阳县一带。
元亡,汪古降明,不少汪古人迁至内地。内蒙古东部汪古特氏蒙古族取汉姓王、汪、穆,西部汪古特氏蒙古族取汉姓文、王。
姓氏,可以延续上千年。闭上眼睛,我假想看到了千年之前的我的祖先们,他们,隔了时空,与我站在同一片草原的天空之下,轻声细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汪古部经营达茂草原1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时代,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包括城池群、生活遗址群、墓葬群等,再现当年的繁华富足。而汪古部首府――敖伦苏木古城,吸引了众多的探险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包括瑞士、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学者,先后来到这里考察。甚至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写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是一群比较机智的商人。
从汪古首领阿喇兀思归附蒙古之时起,成吉思汗便确认了他在汪古部的领主地位。先后有16位蒙古汗国的公主嫁给汪古首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军多次北伐,汪古部屡遭战火,末代赵王汪古图归降明朝,汪古部作为“降夷”,残部全部迁徙到宁夏贺兰山一带,汇入“土达”之中。土达就是蒙古与汉人杂居的地方。至此,汪古部赵王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赵王城。
汪古封国经历过鼎盛的辉煌时期,也经历过衰落,随着元朝的灭亡,赵王的统治也宣告完结。后来,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部族和汪古世居之地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包括汪古人到哪里去了也成为历史之谜。
《阴山寻踪》对这个阴山以北大漠以南的少数民族部落,从它的兴起到衰落,在空间和时间上,做了详尽的梳理,让这一段历史,在读者的脑海里清晰起来,让这段历史重新鲜活了起来。
汪古部,只是漫长岁月中的沧海一粟,只是浩翰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但它依旧曾经火红的灿烂过,留下了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和鼓角争鸣,在尘世间永垂不朽。
草原的天空,奇异瑰丽,多少往事,尘封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存、生活,也许,我的祖先是谁,从哪里来,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