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有能力的父母,经常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时做出超越他们年龄段的事情。这本身也说明,父母的人格和心智模式是不成熟的。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同马路杀手一般。什么都不懂,摸着石头过河。
听别人说这好,就报这,那好就学那。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到底喜不喜欢。
孩子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家长说学这好,孩子就跟着学。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这个不明智的妈妈就给孩子报了英语音标班。(前提是人云亦云。)在那时,学校还没有这个课程,学习之后没有很好的复习滚固练习,时间一长不就如同盲人点灯——白费蜡了吗?现在看来好像做了无用功。
孩子大量的童年时光被我们无形的所占据。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学习之后忽然明白,这是一种“巨婴现象”。因为我们自己人格的不成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说到压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及大脑发育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
压力可以损害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可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大脑中受早期逆境影响最大的部位就是前额叶,前额叶负责认知和自我调节,是一个中枢环节。
在过大的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容易集中精力,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经常被负面情绪带动,缺乏良好的执行力,显然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让人们从这种痛苦的环境中走出来呢?
这里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心理韧性》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增强心理韧性的书。书中讲述了许多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介绍,应用方法,案例分析,实操练习和自主作业。
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特邀研究员,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美国积极心理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育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立者。“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学生——安妮。
作者曾翻译与主编了《坚毅》《生活质量疗法》《家庭教育辅导实用手册》《儿童心理辅导实用手册》《积极心理学的邀请》《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动机》《积极的正念》《快乐有方法》等等的书籍。
研究实践七个领域:积极心理学,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亲密关系,儿童青少年素质培养,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等。
说到心理韧性,究竟什么是心理韧性呢?心理韧性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一种能够通过后天的训练得以提升的能力。
心理韧性提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包含哪些方面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模式,“TOUGHEN UP”(强悍化)模式。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管理压力,达致平衡。
当我们遇到压力,大脑会感觉正在遭遇一种潜在的威胁。负面的大脑杏仁核变得异常活跃,从而产生两种压力反应。
一种是快速和暂时的生理反应,触发“战斗或逃跑”的自主反应,能解决问题就正面战斗,如果不能就回避和逃跑。
另一种是较慢的反应。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同时,杏仁核会经过以下路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通过增加血糖和抑制免疫系统,让皮质醇进一步帮助我们应对威胁。
在物理性的威胁中,人们通过打斗就能好快地将这些压力激素代谢掉,从而让身体恢复平静 。
但是在一些社会性压力下,比如不愉快的过去,马上面临的考试,急需上交的房贷,长期的激活这些压力反应系统 , 会导致系统所刺激的内脏器官 磨损,从而导致炎症增加,心血管失调,心脏病,高血压和溃疡等健康问题。
童年不幸是一种慢性压力 。不顺心造成损伤的并不是压力源本身,而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所做出的反应。
孩子既不能因压力过大导致身心受创,也不能因为压力过小而导致心理免疫力缺乏。最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韧性发展的,是孩子能应对的“积极压力”。
在压力曲线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压力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好,只有压力适当的时候,绩效最高。
不仅仅是绩效,人的整个身心健康与压力的关系都呈倒U形。压力过小,人不会产生积极的变化;压力过大,人可能会身心崩溃,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让人培养出韧性。
说到这里我为大家推荐两款不同类型的儿童,一种是蒲公英儿童,一种是兰花儿童。
蒲公英儿童是神经类型平衡镇定 且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都属于这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茁壮成长。
兰花儿童是对环境高度敏感的儿童,少数孩子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高情绪反应的特征。
如果你的孩子情绪容易激动,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敏感,遇点挫折就受不了,像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韧性呢?
在《心理韧性》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为孩子提供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
二、为孩子选择可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环境 。
三、让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
四、不要试图改变孩子,而要在鼓励成长的同时接受他们的敏感性。
五、在保护和放手之间取得平衡。
兰花虽然娇贵,但掌握了适当的培育条件可以枝繁叶茂。孩子也一样只要方法合适同样可以培养出很好的韧性。
在书籍的末尾作者还给出了两种管理压力的策略:
策略一:接纳积极压力。
策略二:减少消极压力。
如果您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还处于迷茫状态,不妨看一下这本《心理韧性》。书中的某一点可能给到你不一样的体会。
就比如说需要问题导向应对时,我们采取情绪性应对好呢?还是采取回避型应对好呢?希望您留下宝贵意见。